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下的人们对语文教材的认识陷入了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语文教材是课本,而有人却认为一切文字材料都是语文教材;有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不能变动的真理,而有人却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观点或过窄,或过泛,或过重,或过轻地理解了语文教材.新课标的理念认为,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应把语文教材看作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它只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2.
王旭 《湖南教育》2007,(6):19-20
在经济浪潮和全新文化媒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被浅文化、伪文化、快餐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削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人认为没有必要阅读鲁迅作品了,鲁迅过时了,有人还认为中学教材不宜选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一则题为《周杰伦的歌又上教科书》的消息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网友们对《上海1943》入选台湾地区国文教科书争论不休,有人表示"明星没资格上教材",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语文教材的脱胎换骨。周杰伦歌曲能不能进教材,此举算不算语文教育的重大改革?●教材中的传统经典诚不可少,但吸收当下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些健康、接地气的内容,对增加孩子们和社会的互动和认识,也是有益处的。周润发早在许多年前就是香港教材中的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面对不同教材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论语〉选读》来说,从教材角度分析,有人以"语言文字"教,有人以"语言文章"教,也有人以"语言文化"教。可见,我们在教材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有着很大的分歧。王荣生教授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观摩会上,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因为有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教之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略读还是精读,教材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此,有人以为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是唯教材马首是瞻;有人以为可以作出变通处理,这是倡导戴着镣铐也不妨跳一两个精彩的舞姿;有人以为不必处处拘泥于教材甚至要大胆地突破教材,这是希望挣脱教材的束缚。这只是表面的争论。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模式是回归大一统还是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方向性问题,因为在语文界仍无共识,便再三地借着种种"气候"掀起波澜。有人大声呼吁,语文之前必须加上种种形容词,比如"主题"、"情感"、"诗意"、"文化"……没有这些形容词,语文就是灰色的;有人痛心疾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个语文那个语文,所以把语文搞乱了,使语文老师找不着北,他们衷心拥护语文课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模式统一,"一个模子又有什么不好呢"!语文,到底应该有几张脸?借着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们有必要再次严肃面对这个问题。欢迎您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说起民族文化,原来还有人相信粗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为各个民族间的关系也一定是彼此竞争优胜劣汰.再加上斯大林式的民族消亡论的影响,于是就有人认为汉人的"中华文化"硬是了得,其他各族不得不服,早早汉化方为上策.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7.
廖小荣 《文教资料》2013,(19):36-37
现阶段语文教材观出现了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语文教材是课本,而有人却认为一切文字材料都是语文教材;有人认为语文教材是不能变动的真理,而有人却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些观点或过窄,或过泛;或过重,或过轻地理解了语文教材。新课标的理念认为,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应把语文教材看做是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一则有关"鲁迅作品在教材中即将下架"的讹传引起了一片哗然。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是用显微镜来观察社会的"斗士",他的一双辣手,一支妙笔如同"匕首"、"投枪",可以直刺社会的黑暗;有人认为鲁迅的作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他针对有人认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这一观点,从文学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诗的特点,指出中国诗和西洋诗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儒家最重礼学,用之以"齐家"、"治国","礼"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相沿,而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儒家礼学的核心,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礼"是孔子各方面思想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难怪有人认为"孔学主要是礼学"了.作者认为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礼"制的理想社会而奔波,本文主要从孔子礼学思想产生的渊源、孔子礼学对周礼的发展、孔子实现"礼"的途径三方面来论证孔子礼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看其群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新人类"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个新起群体,有着该群体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从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与价值扩张的角度来看,无论从服饰装扮到流行歌曲、从对明星的追逐到体闲生活、从职业岗位到社会地位的影响力,青少年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青少年经济","一个青少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对"新新人类"这一群体的关注就具有了时代性和现代性.本文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这一切入点着手,试图对"新新人类"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该群体某些异于传统青年群体的特征,从而对这一群体有一宏观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又一个移民潮,大量移民涌向美国大城市.如何把大量的移民变成真正的美国人,特别是如何把移民孩子变成美国人,成为当时美国城市公立学校的重要任务,因此,美国城市公立学校通过改革,开设语言班级、教授公民知识等措施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了移民孩子美国化的"熔炉"角色.对于城市公立学校"移民熔炉"角色,不同的移民群体和不同的移民在成为教育者后的态度和看法是不相同的,他们中有人反对有人赞成,有人认为这是移民成功的机会和途径,有人认为是对他们文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论把教材限定于概念和法则的观点是片面的,必须广义地界定教材概念,赋予其新的涵义.在教学实践中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清晰地反映了两种教材观的歧异,它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科学教材观认为,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探究.教材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归化?异化?     
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成为特别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归化是翻译的歧路;有人认为归化不能达到翻译和文化交际的真正目的,应该完全采取异化,显露差异;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学翻译应该是"从归化趋向异化".笔者认为只有归化和异化的结合,才能做到更好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材绝大多数都是文学作品,涵盖面极广.文学作品人文性很强,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学生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启迪,提高认识自然、人、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学者认为,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母语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甚至还下了结论:人文精神一日之不复,则素质教育一日不得实施.  相似文献   

16.
山寨文化是过去的两年中瞩目的一个文化现象.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纯粹的盗版文化,是对原版的恶搞和不尊敬,也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真实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和意愿,是在原版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该文就此对山寨文化进行了研究综述.并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孙国平 《新教师》2019,(8):35-36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含丰富的语文知识,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在教材中的反映.统编版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材编创的重要思想,在革命传统类文本的选择上,作了精心的设置与编排.阅读教学该如何针对革命传统类文本的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呢?笔者结合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用意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经过初中物理学习成绩统计,男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女生好,对于这个性别差异带来的原因,有人认为这是青春生理发育时期,生理现象造成的,没有办法改变;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文化和心理原因造成的.在当前的社会,女性成为出色的物理学家、科学家并不鲜见,那么初中女生偏偏学不了物理?这是值得探究的事情.一、初中女生学习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民族文化构建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其身份非但未得到肯定,而且还被边缘化.译者被定位为"仆人",甚至有人认为译者"死"了.文章拟从英汉语互译的实践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两大领域的诸多方面,如,英汉句法差异、行文习惯差异、形式逻辑思维差异等方面的体现,从而肯定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