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 ,有的中学化学期刊与复习书籍中对一些反应速率进行讨论时 ,简单地用热力学原理解释化学反应速率 ,出现了科学性错误。其中讨论得最多的是锌与稀硫酸溶液的反应。本文就以此反应为例说明 :不宜用热力学原理解释反应速率问题。据热力学原理 ,在等温、等压不作非体积功条件下 ,化学反应的方向可用反应自由能变ΔrGm 来判断 ,ΔrGm 负值越大 ,则正向反应的趋势 (或可能性 )越大。当一个化学反应可设计为原电池时 ,电池的电动势E的正值越大 ,则正向反应的趋势 (或可能性 )越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 :无论是自由能判据还是电动势判…  相似文献   

2.
若一个化学反应的ΔγGθm >0 ,从热力学角度可以确定该反应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自发进行 .改变反应条件 ,该反应可以转向自发也可能仍不能自发进行 ,在不改变其它反应条件下 ,利用一个能释放大量自由能的反应与之耦合 ,便可达到转化的目的 ,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耦合现象 .耦合现象与反应的能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镇江师专化学系陈恕华来信说:贵刊1989年第五期刊载的一文中,关于反应的讨论,由于数据引用错误,导致“该反应为放热增熵”的错误结论,该文得出ΔG=-313.59-0.133T,由于T>0,故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可自发进行。实际上,该反应是放热减熵反应,这种反应在较高温度下不能自发,相反,NH_4Cl(s)却能在高温下分解为NH_3(g)与HCI(g)。那么,在什么温度以下干燥的氨气与干燥的氯化氢气体相遇能产生白烟呢?今重引热力学数据计算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4.
若一个化学反应的△rG^θm>0,从热力学角度可以确定该反应在标准状态下不能自发进行。改变反应条件,该反应可以转向自发也可能仍不能自发进行,在不改变其它反应条件下,利用一个能释放大量自由能的反应与之耦合,便可达到转化的目的,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耦合现象。耦合现象与反应的能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正>热力学基本原理在化学过程及与化学有关的物理过程中的应用构成“化学热力学”.“化学热力学”原理在化学领域里用途很广,现就其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讨论如下:一、判断化合物的溶解性溶解过程的ΔG~(?)与无机化合物的溶解性有密切的关系.无机化合物在水中溶解时,若溶解过程的ΔG~(?)偏负,该溶解过程即能自发进行;若偏正;该化合物则难于溶解.下面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 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讨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过程不做有用功时,有:-△G≥0或△G≤0式中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不等号适用于自发的不可逆过程。 △G是自由能增量(G为吉氏自由能或称吉氏函数)。△G≤0说明了一个恒温恒压下,不做其它有用功的过程,只有△G为负值时,过程方能自发进行。△G等于零时,体系处于平衡状态。△G大于零时,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7.
设计电池:Cu(s)CuSO4(0.100mol.kg-1)‖AgNO3(0.100mol.kg-1)Ag(s)对电动势法测定化学反应热力学函数变化值的实验进行改进。并测定上述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值,计算出热力学函数变化值ΔrG298、ΔrS298、ΔrH298,得出其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3.7%;16.4%;8.54%。  相似文献   

8.
电极电势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及完全程度1.1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通常预测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只要将氧化剂和还原剂所构成电池的电动势值求出,即可加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而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关系是:E电池=正极-负极即E电池=氧化剂-还原剂,E电池=氧化剂-还原剂。当粗略地定性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时,可用E°电池代替E电池。此法需计算出标准电池电动势E°,较为麻烦,以下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电极反应的标准电…  相似文献   

9.
<正> 根据sum from i(v_iμ_i<0)在等温等压的条件下,若反应物化学势的总和大于产物化学势的总和时,反应就自发向右进行。既然产物的化学势较低,为什么反应物又不能完全转变为产物呢?也就是说为什么通常不能进行到底呢?很多实验的回答是,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即达到平衡后就不再继续下去了。对这个问题如何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属于化学热力学范围之内的问题,所以仍然用化学热力学的方法来回答。  相似文献   

10.
以壳聚糖对废水中Ni2+吸附为例,探讨了在震荡时间为60min,投药量为0.25g/10m L,震荡速度为120r/min时,不同的吸附温度(20~60℃)对壳聚糖吸附Ni2+的影响。绘制了温度与吸附量的关系曲线图,计算并比较了Freundlich型与Langmuir型的吸附等温线方程。结果显示,Freundlich型的线性相关程度优于Langmuir型,说明在此实验条件下壳聚糖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定律。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H0,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但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并不明显。△G0,该反应是非自发吸附反应。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热力中,研究化学反应的自发性,预测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预测到我们所需的反应是自发的,而且其进行程度又比较大,那么即使该反应速度很慢,我们可以努力寻找引发和加速该反应所需的催化剂。相反,如果预测该反应为非自发反应,那么,我们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改变条件使反应得以进行;若通过热力学计算表明该反应在合理的条件下均难以进行,那么再努力也是徒劳的。因此,对这类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和许多无谓的浪费,这正是化学热力学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判断一个反应…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质活性炭,并分别进行NaOH和HNO3改性。考察三种生物质活性炭的用量和粒径、水溶液pH值和吸附时间对水溶液中Cu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其等温吸附特征、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0.15~0.30mm的生物质活性炭投加量为0.30g,pH值为6.0时,对溶液中Cu2+具有很好的去除率,在360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以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热力学参数ΔG0<0,ΔH0和ΔS0>0,为自发的、吸热的和熵增的过程,对水溶液中Cu2+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相同条件下,三种生物质活性炭对Cu2+的吸附效果表现为:NaOH改性>HNO3改性>未改性。  相似文献   

13.
对电池反应中Q与ΔH的关系,给予了辨析。分析了两个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概念上的区别和联系,并辅之以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基元对峙反应正逆活化能之差与热力学量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现行教材和文献在此问题上的不妥之处.明确说明:对于理想气体基元对峙反应,无论是等温等容反应还是等温等压反应,当速率常数以ke表示时,其正逆活化能之差为反应的热力学能变;对于理想稀溶液基元对峙反应,当速率常数以ke表示时,等温等容条件下正逆活化能之差为反应的热力学能变,等温等压条件下则为反应的焓变.  相似文献   

15.
对热力学状态函数中的吉布斯自由能G改变量ΔG的计算和应用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就用ΔG判断定温定压下一切热力学过程自发进抒的方向和限度的方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ΔG变化值反映体系变化自发趋向的可能性、程度;当体系处于平衡时,应用化学等温式就可求算平衡常数K。将这一思路应用于溶液中的化学平衡,能很简结地得出与实验相当吻合的数据。为拓宽热力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产用,必须在教学中增加ΔG°变化在溶液平衡中的产用,而这增加不作精密处理,采取直接引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学>>1997年第11期刊登的“碳酸钙分解时碳酸钠不分解吗”一文,文中涉及碳酸钠的分解温度等问题,下面就文中的某些观点谈谈本人的粗浅认识.大家知道:固体物质(如碳酸钙)的热分解温度是指当碳酸钙固体受热到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压力为101.325kPa时的温度.所以,涉及物质分解温度的概念是宏观的的概念,而不是微观的.众所周知,化学热力学为人们找到了判断某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一反应的自由烙变(面以.在使用该判据时,通常用化学反应的标准自由烙变(A口)是否小于零为依据.若反应的凸炉>0,该反应不自发;凸护…  相似文献   

18.
<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叫做耦合.在化学中常把一个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和另一个易自发进行的反应耦合,从中构成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这种情况称为反应的耦合.在无机化学中反应的耦合是极其普通的.讲清耦合反应的应用.对学生应用化学热力学原理解决无机化学中的问题是极有帮助的.一、指导物质的合成例如,由SiO_2,制备SiCl_4.若用下式(1)SiO_2(s)+2Cl_2(g)=SiCl_4(g)+O_2(g)△_rG_1~¢=234.97KJ·mol~(-1)由于△_rG_1~¢>0,说明在标准态时.该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在体系中加入碳(2)C(石墨)+O_2(g)=CO_2(g)△_rG_2~¢=-394.4KJ·mol~(-1)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嘧啶酮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生理酸度(pH=7.4)的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再根据数据计算了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反应速率常数、结合位点数与热力学常数.研究结果表明:嘧啶酮衍生物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即两者之间结合形成了复合物,结合位点数大致为1.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出△G<0,进一步说明化合物与BSA结合是自发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对同一电池反应,若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电池,并通过对E^0和ΔG^0的求算,可知电池不同,E^0不一定相同,但ΔG^0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