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素质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叶圣陶先生在《创造性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提问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英语课堂提问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进行研究,找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提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增强英语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孙丽君 《海外英语》2014,(17):124-125,129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提问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英语课堂提问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进行研究,找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提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能力的方法,可以增强英语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创造,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采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从德智体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重任,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启动、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素质的基本要素。新一轮的课改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创造教育为理论基础,学生通过教师创设开放式的课堂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及课内外有效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创造性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德双 《中学生物学》2005,21(11):59-60
新课程的实施和创新教育的推进,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是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中给学生一片创新的天地,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其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快速发展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需求。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让他们真正有能力肩负起未来的重任。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有效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未来对现代社会的所有挑战,归根到底,就是对教育的挑战,就是要求教育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创造型人才。于是,人们对什么是创造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都是非常必要和很有价值的。另外,我们认为,不论是现代社会还是未来社会,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创造型人才或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将也必然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因此,什么样的教师能适应未来发展要求,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很值得探讨了。基于这种认识,本文提出未来的教师必须是教育创造型人才这一论断,以期引玉。  相似文献   

9.
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离不开创造思维。社会的未来发展更离不开创造思维。叩开21世纪的大门,知识经济将扑面而来。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教育应当作出怎样的回应?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整个小学课程中,它的教学内容最多,课时数最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最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语文课堂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课堂,是…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教师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陈茂虎 《考试周刊》2012,(82):32-32
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创造型人才,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要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造能力的培养又有赖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课文中的思维酵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粗浅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造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力。尤其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将来升学或者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青睐。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高中生不论是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黄金时期。对教师来说,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高速、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简要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今天,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的社会背景下,创造性人才的多少关乎到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发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然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社会的关注,教育的改革,更要靠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一、培养独立性思维能力在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只按照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也缺乏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  相似文献   

15.
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肩负培养21世纪人才重任的教师群体,也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看作是教学的最高和最终目标。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但如果教育不得当,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反思我国的传统教育,尤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一味地讲求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16.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创造性而教”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分析现行教育中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堆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因素、探讨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堆能力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具有创造性教育观念、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积极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师.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他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他能够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承担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8.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我们发现了孩子有创造力,认识了孩子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创造力解放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教育界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重任.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才呢?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呼唤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以往那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发展。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习惯独立思考问题,更不敢发问,不符合经济时代对人才索质培养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必须正确认识创造性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启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并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改变教材中先通分再加减的教学模式,先计算可约分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引导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