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人转表演艺术的“活性”应变能力,使它能够在对“原生”的保护传承中,释放出超越的潜能;二人转“活化”的兼容特点,使它可以在对未来的“再生”创新发展中,表现出洒脱的品性。“东北风”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它的内涵适应了不确定性变化过程中的所有变化;东北区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电视文化传播的热门景象,是因为二人转表演艺术契合了电视传播所营造的特殊语境。  相似文献   

2.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艺术的"土特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花园中一枝非常有特色而且很显眼的奇葩.东北二人转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艺术价值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一些二人转艺人的不断努力,二人转文化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而观看二人转表演也成为了娱乐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重点从东北二人转的概念和表演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二人转艺术成为北方老百姓茶余饭后最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消遣节目。正当二人转热热闹闹的走人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由传统单一的表演形式向多元化综艺性娱乐表演方向发展。本文从解读当今新型的综艺娱乐型二人转入手,剖析当代二人转艺术的文化转型成因,阐释当下流行的"娱乐型"二人转迎合广大欣赏者的受众心理,进而发掘整理二人转艺术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东北二人转艺术是一种二人搭档载歌载舞、"转进转出"、以东北方言声韵演唱短篇故事的表演艺术。二人转的表演类型以二人转(双玩艺儿)、单出头和拉场戏为主,无论何种类型的表演方式,"千军万马就咱俩"的表演特色始终是该项曲艺的精髓。本文解析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特色,包括演员如何"跳进跳出"的完成角色身份转换,并且通过唱说扮舞四项二人转基本功的锤炼,展现出这项东北民间文化类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民间杂技艺术是深爱人们喜爱的一种表演艺术。它源于原始文化,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活跃于民间。是什么原因促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在现今社会依然常演常新,常演常受欢迎呢?本文从民间杂技产生、发展的文化机制方面对其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歌剧表演艺术是西方音乐的舶来品。从上世纪以来,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歌剧表演开始被更多的中国音乐创作者所认可,并融合中国传统的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形成了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的歌剧表演艺术。本文将就中国歌剧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进行阐述,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7.
服装表演艺术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已然不单纯只是一种商业表演了,更是将多种艺术文化于一体相融合,使得服装表演艺术成为具有全面性、创新性的的表演艺术学科。当今社会服装表演艺术蓬勃发展,他并不仅仅体现了较高的艺术表现价值观,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价值,是时装、传媒之间不可或缺的必要纽带。如此看来,服装表演艺术既是一种传播大众文化的新方式,有能把人们对服装审美和市场运作集为一体,是传播理念文化的综合体。本文通过浅谈服装表演艺术的演变,并针对现今服装表演艺术现状,从而来探讨服装表演艺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东北二人转在艺术特征上介于"戏"与"曲"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而独特的艺术形态。东北二人转没有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的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生态民俗环境是独特的,物质生产民俗限制了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演出场所,二人转艺人的演出未能职业化;其次,从艺人的角度来看,二人转艺人职业化的进程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和民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得非常缓慢。此外,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原因,那就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的深厚的叙事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的古老民间艺术。它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伴有舞蹈的艺术形式。它扎根于东北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流行于黑土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奇妙说法。二人转艺术的危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使其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同时,二人转在大众传播传媒的压力下也被无奈的边缘化。本文力图从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传播效果和它的创新之路三个方面,试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民俗学界流行着一种被称为"表演理论"的学说,其主要是对口头表演艺术以及文化表演的研究方法。而此表演理论的提出,为研究口头艺术及文化表演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手段。并且,此种理论对于我国民俗学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各民族优秀的祖辈们也创造了大量的口头表演艺术,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增资添彩。为对这些优秀的口头艺术的表演形式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口头表演的理论与发展开展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表演艺术,声乐表演以其深深的娱乐性、激励性和历史再现性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强烈欢迎。在欣赏者看来,声乐表演艺术能够与其激起灵魂的共鸣,产生思想的交流,从而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音技巧和声乐表演组成了它的两大方面。表演者要想完成一场出色的表演,不仅要注重对声音技巧的运用,也要重视表演的艺术审美。本文对声乐表演艺术体现的基本原则进行介绍,对声乐表演中的艺术审美体现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声乐艺术是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是众多表演艺术中艺术表现形式最具特色、最个性化的一种种类,声乐艺术表演是赋予原作品生命和艺术灵魂的艺术表演过程,以声乐作品创作为前提条件,因此也被称为"二度创作"。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活动研究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接受美学理论对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声乐美学的意义与本质、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具体表现以及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原则几个方面来探讨分析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的美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电影是把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造型艺术结合起来从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在美国好莱坞大片《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纵观世界各国的电影,也只有美国电影对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情有独钟,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于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国家文化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新闻发布会上,“小品土皇帝”赵本山以自己朴实、睿智、幽默的即兴发言赢得了全场的喝彩,掌声、笑声不绝于耳。可有谁知道“快乐的本山”也有自己的苦衷啊赵本山对现场记者们说:“二人转起源于民间,扎根在民间,正是辽宁最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在六七十年代,都说二人转能转出粮食来,那么在新世纪里,二人转也一定能转出时代特色来。这么多年,虽然我的小品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对我来说感情最深的其实还是二人转。我搞了15年的二人转,在二人转的基础之上,再加上一个非常好的创作群体,才…  相似文献   

16.
辽北铁岭被人们誉为小品艺术之乡.以赵本山、潘长江等人的表演为代表的铁岭小品带着黑土地原生状态的鲜活和个性走向全国,在大江南北掀起层层笑浪.这一现象被艺术界称为"铁岭小品现象".铁岭小品的母体是二人转,辽北的黑土地文化孕育了火爆的二人转,二人转在铁岭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相似文献   

17.
袖舞是我国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瑰宝,富有鲜明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历史的纵向演变中"长袖"的历史根源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它奠定了人们对"长袖善舞"这一艺术审美观,且对当今中国古典舞中"袖舞"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弥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中国古代舞蹈中长袖作为道具也是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特有的表演形式气质韵味使袖舞成为了独立的肢体语言。本文简述了长袖的概念,历史发展,为学习袖舞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承德语言资源包括承德普通话和承德方言。承德方言资源的开发以方言词汇为主,旨在挖掘承德方言词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认识承德方言的同时,进一步丰富语言资源观,开发拓展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承德旅游事业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二人转是黑龙江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地域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表演风格热烈火暴、粗犷豪放等特点。二人转分布范围广,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它按表演形式可以分成三类,是借助了戏曲、曲艺和歌舞等多种艺术成分,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特别艺术样式,集说、唱、舞于一体,具有综合的艺术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话说二人转     
说起时下家喻户晓的“赵本山”和“小沈阳”,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了他们所代表和推崇的民间戏曲艺术——二人转。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是炽热的。这也难怪,因为二人转演员技艺高超,不仅会唱、会跳、会模仿。还人人有一手类似于杂技的“绝活儿”,可谓多才多艺。虽然并非样样精,却也够得上门门通,不是“专家”,却堪称“杂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