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指导策略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中,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企业新产品开发课题等融入在一个教育教学科研体系中,注重参加科创活动项目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有效促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纵向及横向可持续发展,同时获得其他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2.
自从有了人类,人们就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也创造着世界。因此,实践与创新有着密切关系。创新虽然是人最基本的特性,但是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后天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基础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实践活动。凡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成果,都与积极的实践活动分不开。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学生积极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创新素养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及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挖掘、提炼人教版教材中“激素调节的过程”的创新素养培育价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生物学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贯穿创新人格的孕育,助力培养高中学段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通过获得的缄默知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党员材料管理,党员培养教育环节及积极分子培养环节都应本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彰显活力、绽放青春"的积极理念.并将高校学风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积极发挥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政治觉悟及政治敏锐感.并积极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支部生活会,建立健全党员培养链条,既重视数量,又重视质量,踏实、创新的搞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6.
李艳梅 《考试周刊》2012,(31):64-65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7.
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部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依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校历史专业现行课程设置存在培养目标单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实习时间短,缺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历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拓宽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改变较为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杨丽  张军 《四川教育》2002,(11):39-3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社会》课是针对小学生学习社会常识和最终融入“社会”大家庭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其学科主要特点是:认识社会常识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就小学中段《社会》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几点意见。一、实践活动的准备1.知识准备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注重操作的课程。课本上规定的实践活动,都安排在每个相应的单元之后,该单元传授的社会生活常识,是指导该项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如:小学《社会》第一册实践活动(一)“居家安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把科技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开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动。学生通过科技普及活动体验科学魅力,  相似文献   

10.
深入实施学校科普教育工作,是落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十分注重科普教育工作,把学科教育与科普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开展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区、北海市创新大赛活动,收获很大,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1.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本文主要针对课外科技活动中的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为主线,从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为抓手,探讨科技竞赛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应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激发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荣誉感;有助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包括基础层级,注重突出“创意和探索”;拓展层级,注重突出“兴趣和体验”;提升层级,注重突出“投入和愉悦”;顶尖层级,注重突出“创新和事业”。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构成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提升的支撑体系。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的工作中,要注重整合资源的系统性;注重培养实践的针对性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注重培养成果的示范性。  相似文献   

13.
电类专业低年级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引导电类低年级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电类专业低年级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引导,应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思想原则,“软硬并重”;应对低年级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育,开设实践性课程,对学生选择实践项目、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以及培养工程素质等方面进行引导;应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培养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化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上好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应该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在教室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举全校之力,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还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学分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学年制条件下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工作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学风建设上,要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严明考试纪律,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高教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组织大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然而,以往由于我校教师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不够,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途径、方法、领域等方面较为单调,社会实践的效果不佳。1999年以来,我校除鼓励学生平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外,还在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社会实践为本科生的苍修课(2个学分),每个本科生需参加两次以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次实践时间为两周以上。同时,构建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实例阐述全方位培养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注重理论课堂上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实验教学科研实验能力的培养;提倡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  相似文献   

19.
朱艺春 《现代教学》2014,(6X):18-19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从中学生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苏州河,汩汩东流,不舍昼夜。作为贯穿上海的母亲河,它见证了上海的成长,也记录着自己的新生。让生活在上海的学生亲眼看一看苏州河的现状,感受她的沧桑巨变,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长期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教育,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笔者认为,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源源不竭的创造力的最好途径,而具体途径有:一是加强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二是注重课文结尾,启发学生延伸想象;三是善于抓住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四是联系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