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然、城市和草原等空间维度不断交互的探寻。流浪叙事在乡土题材作品的运用表现出黑鹤与汉族作家不同的民族性格与生命体验,具有鲜明的审美意蕴和生态整体主义的思想指向。  相似文献   

2.
草原文化如何造就了草原文学?一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二是草原文化为草原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生活宝藏和资源优势;三是草原文化给草原文学提供了纯厚的审美艺术情趣。草原文化是一种植入民族血脉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学就是为了表现地域文化而出现的文学样式。草原文学,正是从草原文化这个母体中诞生出来的。现当代的内蒙古草原文学,是古代草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饱含古代草原文学的独特风韵和民族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3.
龚鹏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98-101
北方草原岩画从内容上分为生产生活岩画、舞蹈岩画、宗教祭祀岩画、生育岩画、符号岩画、征战岩画等,每一类岩画都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岩画是通过岩石这一物质载体,经过刻、凿、划、画等技法,来反映人们生活生产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观念和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9,(3):81-85
地域空间书写是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特征。从藏族女作家益希卓玛的长篇儿童小说《清晨》,可看到绚丽多彩的草原风光、鲜活的藏族语言、具有现代气息的藏族人物、理想状态下的民族情怀等带有藏族风情的地域空间文化特征,作品通过对西部草原、文化、情感、意识等的空间书写,揭示了民族生活的普遍性意义,构建了富有民族本性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用他们气势宏大的历史题材系列影片蜚声中国影坛。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的蒙古族导演则将镜头对准草原民族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境遇,即由对草原民族的历史寓言讲述转变为对草原民族文化寓言的书写。而这种审美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对历史事件的恢弘展现转向了对当下现实状态的深刻描绘、由对英雄祖先的讴歌赞美转向了对普通牧民生活与命运的关怀、由对草原民族传统艺术及民俗风情的奇观展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与文化内涵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6.
《狼图腾》是一部饱含血性和烈性的奇书,作品通篇富含着内涵丰富的刚美特质:草原狼激昂勃发的原始生命力,永不屈服的抗争和超越精神以及悲壮感人的力之美。小说始终以强力意志和生命意志为底蕴,高度弘扬了尼采的酒神精神。生命的快感、刚烈,草原狼的硬朗骨气以及侠骨柔情都印证了只有狼才是草原民族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灾害书写接续了现代文学灾害书写的现实主义传统,延续了现代文学对苦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自然灾害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民族危亡”的历史想象,灾害的文学书写变成了“民族救亡”的行动,在对民族一国家的重塑中延续了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情怀,使文学更加贴近现实.当代文学的自然灾害书写参与者广泛,长篇叙事作品大量涌现,出现了与现代文学所不同的新质,表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礼赞.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存在模式化、浅表性等不足之处,很难突破对灾害的表象书写.当代文学应积极地建构灾害的文化创伤,把灾害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承担起人类应有的生态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8.
草原文化的产业化开发需要以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成熟度为依托。将文化产业泛化,就是在文化产业的实践领域持泛文化产业论,就是不把文化产业的范畴局限在文化概念的精神指向上。我们应开放式地将内蒙古文化产业根据草原文化的体系相应地泛化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能为受众提供特殊的草原文化的享受,就可以视其为文化产业。既然文化产业泛化到了各种产业中,那原有产业的主体就应该承担起主体之职。泛化的文化产业的主体实现草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的具体方法是:从时尚维度挖掘潜在目标市场,重建供需价值链条,通过创意分解草原文化象征符号,再通过创意植入各种产业生产流程,再创草原文化生态系统,开创以草原文化开发为内容的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不是要建立自身独占的区域,而应该是建立供需价值链条,让产业集群自然形成。  相似文献   

9.
文学文化学以文学与文化的交互作用作为研究视角对草原知青文学展开文化类型学的分析,不仅可以明晰地类型化草原知青小说的文本风貌,更可以勘清影响其不同风貌形成的内在知识单元,从而为草原知青小说的深入研究奠定文化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发现草原知青小说叙事风貌深受国家政治文化、地域及民族文化的影响,由此显现了独特的文学身份与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0.
草原文化的地域性、游牧性、诗意性和发展性影响着草原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为草原诗人创造了独特的成长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生活源泉,造就了雄伟的艺术审美情趣。哈萨克族是典型的草原民族,具有明显的草原特征,这些无时不在影响着本族的诗人。这一点可从其作品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开创了草原新文学,其创作着力描写草原生活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歌颂共产党的新政策和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玛拉沁夫草原小说以写实笔调描写草原自然风光,贴近实际,自然不加雕琢,表现出草原优美、恬静、旷达、和谐的景致。同时玛拉沁夫还塑造了一批热情、开朗、机智、英勇、豪爽,具有鲜明草原性格的,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翻身做主人,在新社会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蒙古族儿女,展现了具有蒙古族文化风俗传统的民族画卷。他以细腻的细节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特有的书写方式,语言的精雕细琢为其小说增色不少。三方面的综合运用成就了玛拉沁夫草原小说的社会风情。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题材的绘画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绘画可以将草原生活、草原景色、草原饮食和民族风俗生动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内蒙古草原绘画对于草原文化文化来说具有一定的承载和传播作用。而事实上,内蒙古草原绘画也深受草原文化的洗礼和影响。草原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其自身深厚的哲理内涵、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认知体系对草原文化的阳刚质朴之美、苍茫雄浑的浪漫色彩、率真粗犷的民族性格、本色重情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拓展,进一步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形式,使草原文化的艺术性体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业发展和草原文化保护存在互动关系,传统草原文化能否合理开发和保护传承关系到草原旅游业能否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而草原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为急剧变迁背景下的传统草原文化保护提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好了则相得益彰,协调不好则可能两败俱伤。因此要把握好旅游开发的"度"的问题,寻求民族旅游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间的最佳平衡点,使民族旅游既能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反哺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从儿童成长的现实处境出发,近年来非常活跃的内蒙古作家张我愚创作了渗透草原文化精神的童话作品,其中寄寓了对传统文明、草原文明的比照思考,抨击了僵化的教育模式、不良的社会风气,彰显了崇尚自然、推重诚信、尊重个性的草原生命意识。张我愚童话不仅增添了民族儿童文学的独特意蕴,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于中华多元文化格局的建构、稳定和谐社会局面的开创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苍狼大地》为代表,裕固族作家铁穆尔的散文多充满浓郁的寻根意识。就实质而言,寻根只是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与汉族作家相比,生活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经历了更为复杂的文化濡化过程,这导致了铁穆尔等民族作家"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的混杂与互动,并影响其文学书写。作为一位长期从事裕固族文化研究的民族知识分子,铁穆尔不仅进行文学创作,也通过在散文中大量穿插古歌等方式,从事民族志撰写和口传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在铁穆尔"草原—城镇"的人生轨迹和"城镇—草原"心路历程的对照中,对牧区生活的眷恋、追忆以及在城市生活的无奈便成了他写作的另一条主线。草原生活记忆与城镇现实,这两种异质性的存在,既使作家产生源自文化身份认同的边缘体验,又使他的作品充满张力,拥有多重阐释维度。  相似文献   

16.
简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因此,我们要讨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就应该从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入手,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精神实质。笔者在深入分析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精神、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和睦友善的价值取向,崇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崇信重义的精神和诚实正直的价值取向,提倡社会交际的广纳包容;以乐观豪迈的精神和崇拜英雄的价值取向,坚持宏伟事业的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大都出身于游牧民族,很多长期生活于北方,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草原文化的沃土里.尽管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吸收与融合,但其创作也依然是依托于厚积的民族文化传统,依然弥漫出草原文化的浓郁气息.他们的诗歌充满草原文化阳刚豪放、自然和谐、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多元包容、鲜活灵动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8.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新时期草原题材绘画不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题性绘画,主要表现为风情性。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创作出了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他们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式,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对草原风情及其背后的深层民族文化精神进行挖掘,体现出从民族风情到民族精神的渐趋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众多恩惠和好处的同时,导致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祖祖辈辈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的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更为强烈、更为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为此,当下草原电影将由这种冲突引发的蒙古人生活真实、心理矛盾和情感困惑作为表现对象,探讨了民族文化命运以及整个民族未来的深刻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