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相似文献   

2.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而新教材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倡"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字的音、形、义方  相似文献   

3.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娜 《学子》2014,(7):26-26
一、教材识字写字内容设置的解读1.教材中识字、写字部分的编排及意图人教版新教材的识字部分是遵循新课标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编排的。"多认少写"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提前阅读。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这样的布局:先让学生认识一批常用生字,然后安排写字。要求会写的生字笔画、结构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梯度变化,但是这些生字不一定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这种写字安排,  相似文献   

5.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  相似文献   

6.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打破以往重写轻认的做法,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这无论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记字形是非常枯燥、非常困难的,如何使识字变成一项轻松、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对于小学生识字、写字两方面,提出“认识”、“学会”两个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是指要让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  相似文献   

10.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识字,自主识字。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识记字词呢?我归纳了如下方法。1、移生为师法传统教学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识字教学也同样如此:教…  相似文献   

11.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多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个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从而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是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在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学习的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条件。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目前部分农村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的拔苗助长现象严重,连要认的字都要求学生写,完全没有遵循"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最终导致学生"认字"负担重,识字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学生识字是今后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1~2年级)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其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少写",对教师来说,便于循序渐进地进行写字指导,给学生打下坚实的  相似文献   

15.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新课标一二年级加大了识字量,加快了识字步伐。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降低难度、加强写字”的方针。在21世纪这个信息时代,尽可能多地认识汉字,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对学好各门功课、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尽早利用汉字进行阅读,新课标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如何使低年级学生认得快、记得牢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识字写字教学现状:急于加大识字量,同时为了巩固识字量而忽略认写分开的要求,有意拔高标准,对只要求会认的生字并同要求会写的生字一样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做到"四会"一步到位,远远背离了课标。有的教师自认为所教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因而把只要求会认的字统一要求"四会",自认为这样做"喂饱了"学生,殊不知是走入了识字教学误区,严重游离了课标。首先,认写不分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识字负担过重,识字效果不佳,书写质量滑坡,错别字大量涌现。其次,认写任务加重以后伴随而来的是识字写字的兴趣减退。再次,写字任务的强行加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樊吴 《西北职教》2009,(9):25-25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我就字形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为提前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我就字形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学会"两种要求,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  相似文献   

20.
张洁 《辽宁教育》2018,(1):12-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可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性。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关于"识字写字"的编排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3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