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850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学生工匠精神行为表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学生对非专业文化活动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活动、非专业活动、环境文化工对匠精神行为影响显著;自我效能感在专业活动、非专业活动与工匠精神行为表现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在环境文化与工匠精神行为表现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更离不开高职教育。本文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工匠精神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从专业文化的培养、榜样文化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渗透、企业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的主旨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如何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就必须要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存在的不足之处入手,通过构建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路径,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设置、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内容、师生共同培养的文化精神和构建学校自身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德艺双馨"人才。通过国家强化职业教育理念,政府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社会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学校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高职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本文通过"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阐述了本院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以期引起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匠精神"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企业和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种种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高职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引领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校的渗透作用愈加明显,学生价值观取向多元化,及受传统工作观念和模式的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就高职院校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剖析及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7.
工匠精神是技术先进、工艺精湛、品质卓越的象征,对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品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将工匠精神应用到党建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之充分融入党员教育和党建活动,对于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有重大意义。结合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工作的现状及不足,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行之有效且可操作性强的“五化一体”党建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8.
挫折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高职生挫折反应的主要表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挫折类型以及挫折教育的具体路径,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作用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挫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使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提起。当前,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峻挑战。"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得学校办学理念偏位、教师能力专注度不够、学生职业认同感低,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国家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和企业发展理念滞后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重视教育教学活动的示范引领和加快"现代学徒制"实践等方面着力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实现制造强国的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人才已经成为大势所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工匠人才的职责,必须承担起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的任务。基于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可以从国家、社会、企业和学校四个层面,探索高职院校通过将国家弘扬工匠精神的理念、社会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要求、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全过程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设好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国家需要大国工匠,企业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在高职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更加系统的教学体系,解决高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能力中所遇到的部分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高职院校可以从转变教师和学生观念、设计高效的教学环节、合理利用各类资源及平台、构建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高职教育要借着政策的东风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把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作为未来的努力方向,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2.
工匠精神是对待工作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有着专心专注、追求卓越、一丝不苟、协作共赢的时代内涵,但当前高职教育无论在学生自身,还是学校层面、社会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探讨了从校园文化渗透、教育教学融合、教师素质提高、导师制模式培养、产教融合中提升等途径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坚持对学生崇高信仰的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合格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重要前提和步骤。当前,学生的信仰教育问题与信仰危机已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和最为突出的矛盾之一,若任其发展,形形色色的各类腐朽思想势必占领高职学生思想的高地,吞噬高职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乃至其他一切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通过揭示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学生信仰危机的数重表现和危机产生的根源,着重论述了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信仰理论根基等四种途径构建高职学生信仰培育网络。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在做不同的尝试,中职-高职培养模式、中职-应用本科培养模式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之举。该文将结合上海某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工匠精神"培育项目,对中本贯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职教二十条”明确提出了把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不愿意也不安心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培养目标教育,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6.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品质。弘扬工匠精神能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尊崇匠人的社会风尚。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职业价值观塑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建设、融入第二课堂、融入学生技能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泉州传统文化手工艺人具有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和严谨细致等职业品质,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通过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课程中渗透、实践实习中培养、校园文化中熏陶、校园媒介中宣传、非遗传承中弘扬、校园活动中培养等途径,将泉州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全面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就业缺口较大、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亟需建立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的学生培养机制,强化工匠精神培育,优化实现现代学徒制,做好培养和就业工作;优化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加强职业教育治理,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设,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制度;适应时代需要健全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适应"互联网+"时代,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在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与就业市场中实现科学发展,推进高职教育适应"新常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中出现了重学业、轻劳动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能从劳动教育过程中领会勤奋求实、勇于开拓等精神的重要价值。高职院校的学生受生源结构和学制影响,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偏差。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探索劳动教育的路径等问题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亟须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应当在培育能工巧匠方面发展更大作用,学校通过培育“工匠精神”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成长为能工巧匠奠定素质基础。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应让学生学习完整的产业链知识、技术与技能,聘请名师传承精工技艺与“工匠精神”熏陶,引导学生养成淡泊名利与执着追求的信念,并在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中感受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