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咏周瑜     
家乡庐江建成周瑜墓园,谨赋小诗,咏赞先贤。英才盖世美姿貌①,曾佐伯符勇拓疆②。大纛频挥铁马劲③,小乔初嫁锦琴香④。火烧赤壁三分定⑤,剑指江陵六郡强⑥。青史遍观年少将,风流千古数周郎。[注]①《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孙权论周瑜云:"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②伯符:孙策,少与周瑜为友。周瑜辅佐其开创江东基业,极受倚重。③周瑜为东吴大将,屡次率兵出征,  相似文献   

2.
周瑜等在赤壁之战获胜后发动江陵之战,并最终迫使曹仁撤走。占领南郡江陵等地使得孙权后来在与刘备就荆州问题的交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刘备赴江东谈判“都督荆州”之事,周瑜、吕范劝孙权借机留下刘备。不过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c义,对刘备采取笼络、联合的立场,但又力求从刘备那谋取一定实际利益。周瑜向孙权提出先攻取巴蜀、汉中而后进占襄阳的战略规划。他或想到刘备以后会染指益州.因此主张先西进益州,这样可挤压刘备未来的战略发展空间,实现“二分天下”的目标。他的病逝使这一战略规划未能实现。赤壁之战后的周瑜是江东方面向外扩张的急进派,而且他抓住了向荆州扩张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如果周瑜不借助东风发动火攻打败曹操,东吴很可能为曹操所灭,孙策的妻子大乔、周瑜的妻子小乔,两位著名的江东美女就要被掠到铜雀台做曹操的玩物了。  相似文献   

4.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苏轼《念奴矫·赤壁怀古》中的句子。不少注家都认为这几句刻画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雍容闲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表现出周瑜的军事才能和蔑视强敌的气概。然而“小乔初嫁了”一句又如何理解呢?因为众所周知,周瑜娶小乔不是在赤壁之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2000年第5期陈乃香同志的《究竟是谁“神游故国”》(以下简称《陈》文)一文,指出《教参》把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理解为“我(苏轼)神游故国”不妥,主张理解为“周瑜神游故国”。其理由是“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  相似文献   

6.
《火烧赤壁》中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黄盖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让二十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曹操的船队.火又窜上岸去,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据此看来,火并没有烧赤壁.再说,如果讲"火烧赤壁",岂不是放火烧自己吗?学生这么一问,我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7.
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使"既生瑜,何生亮"几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至今仍在演绎瑜亮相斗的故事。考察历史资料发现,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对操军实力的分析,都认为曹军必败;且周瑜和诸葛亮并肩作战,瑜亮相谐,共治曹操,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瑜亮相谐"是一种和而不同,更是一种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8.
崔洁 《教学随笔》2008,(9):42-43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吞灭东吴。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在南岸同曹兵隔江相抗。——题记"哇呀呀呀!这可如何是好?"周瑜一边摸着脑袋,一边急得在总指  相似文献   

9.
王秀莹 《班主任》2006,(1):21-22
<三国演义>中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已家喻户晓.周瑜帮助孙策创建江东大业,屡立战功,成为东吴最有威望的人.但这样一位能力不同一般、具有威望的人何以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呢?这暴露了周瑜强烈的嫉妒心理.  相似文献   

10.
汉末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曹操战败引兵北归。于是孙权坐领江东,刘备经营荆襄,并力图向西南发展,从而一举奠定三足鼎立局面:三国时代由此开启帷幕。赤壁也因此成为划时代的历史名胜,后世历代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凭吊历史,缅怀英雄,抒发豪情,展望未来,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文佳章,其中李白、杜牧的《赤壁诗》尤为著名。前者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后者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自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出,俨为翘楚,…  相似文献   

11.
嘉禾元年、二年间(232、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度称藩于孙吴,孙权遣使万人浮海至辽东,封渊为燕王,然渊突然反目,致使孙吴使团"灭绝不反"。孙权此举意在笼络辽东,寻机攻击曹魏,反映其称帝后急于统一全国的心态。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故此,孙吴儒学朝臣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表明士大夫阶层与孙权在政治观念、军事战略诸方面的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12.
在孙吴发展史上 ,孙权之母吴夫人与孙权之女全公主曾先后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吴夫人身处孙吴立国前后 ,对协调孙策、孙权兄弟与南北士大夫的关系 ,组建谋士集团 ,决定独立发展的战略等 ,都有定夺之功。全公主在孙权中后期 ,正值乃父与儒学士大夫阶层矛盾激化之时 ,她乘机兴风作浪 ,为其生母争皇后位 ,参预安排权之继嗣 ,挑起孙权顾命集团的纷争 ,目的在于操纵实权 ,从而恶化了孙吴之政治斗争。二人虽同处后宫 ,皆参预朝政 ,但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孙权是三国鼎立时期的一代英主,正是他的励精图治才使得孙吴在魏、吴、蜀三国中国运最长.然而,由于自身性格特点和客观环境变化,在他统治后期也出现了许多弊政,如猜忌杀戮重臣;虚伪自持,好大喜功;立嗣举棋不定,废长立幼;币制紊乱,刑法苛重,任用酷吏等.这些弊政耗费了大量财富,使得孙吴后期人才调零,权臣和宗室专权,加速了孙吴政权的衰亡.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吴的杰出政治家,鲁肃业绩的特点是善"解大数"。所谓善"解大数",是指他遇事善于把握大局,从战略上观察和解决问题。其突出表现是他背弃袁术,投奔孙氏,为孙权谋划"鼎足江东"的"帝王之业";关键时刻,抢占先机,策划孙刘联盟,促成赤壁之战的战略性胜利;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的战略方针,图谋东吴政权的巩固和发展。鲁肃是孙刘联盟先行者和奠基人,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人士少壮派的主要代表,以才思敏捷得孙权赏识。太元、建兴之际,恪受命为少主孙亮之首辅,主持孙吴军政。为提高声望、巩固权位,诸葛恪对内进行政治改革,对外一再兴师北伐,激化了孙吴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恪虽才思敏捷,但不长于实际军政,又刚愎自用,以致丧师亡身,孙吴政局也由此步入衰途。  相似文献   

19.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以前是东吴的早期,这个时期的东吴政权可以称为幕府政权,其中央机构主要是幕府,地方机构的特点是多用武将为郡县长官。幕府政权是孙策、孙权迫于当时的形势建立的,它虽然在孙氏稳定江东的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孙氏势力的扩张,幕府中央机构的弊端也日渐突显。直到孙权称吴王以后,孙氏才废除了这套机构,彻底解决了政权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