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涵的认识,结合我国农村经济、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而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实现农民的全面小康,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我省是农业资源大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应有之意。“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根本问题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培训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能否实现小康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关键在农村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努力实现农村教育的现代化。1、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学习需求,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年安 《教育家》2004,(3):63-64
党的16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振奋人心,任务艰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而实现农村小康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的教育,农村教育的发展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村庄建设与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特别重要的非经济动力因素,建设现代村庄是培育农民现代化思想观念最重要的途径。在进行现代村庄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统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开展农村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7.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农民的终身教育学习问题事关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建设农村数字化学习社区成为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学习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而完善的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是发挥好农村数字化学习社区功能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关键和基础、面对5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状况,面对农村近2亿的富余劳动力,面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从业的挑战.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养,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做到领导上重视,政策上支持,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多种教育方式并举,内容上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大多数,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没有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突出重点,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才能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昌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是重点,其关键是农村人的发展。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而根本手段在教育,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加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应从四方面入手:树立科学的农村教育发展观;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农村老年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农村老年教育是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老年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提高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认识、改变农村老年人的落后观念、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学习内容、强化农村老年教育的师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外导向型精英化农村学校教育不仅使农村少数精英人才流向城市,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人口走出乡土社会,进入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未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农村教育也在破坏和消解着乡土社会生态环境。这一切都造成了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困境。农村教育惟有与乡土社会有机融合,以农村社会发展为导向,与地方自我治理相结合,方是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与发展困境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仁人志士抱着教育救国的教育理想,期望通过教育改造社会。陶行知通过创办乡村师范学校,培养知行合一的推动乡村社会变革的领袖教师。陶行知的乡村师范之主旨是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陶行知开展乡村师范教育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寄希望于通过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乡村教师,从活的乡村教师产生活的乡村学生和未来活的国民,从而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实践与思想对当今乡村师范教育乃至乡村社会改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包括国家在制定师范教育宏观政策方面应加强对乡村师范教育的支持;师范院校需要推动师范教育课程变革,为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文化氛围,培育师范生浓厚的教育忠诚。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带来的负面现象,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有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被打破,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社会背景和原因,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肉体生命的不健康,人生观扭曲,生命情感扭曲,生命意义的迷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全社会的支持与帮助,改善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学校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启迪其生命的意义;用母爱温暖一颗颗冷漠的心,恢复其正常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5.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长期短缺,使他们难以在家庭中获得早期社会化必需的生活经验、道德规范、学习技能、情感体验、行为习惯等,对其生活经验积累、道德习惯、文化学习、心理成长、行为养成等造成不良影响。对此,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家庭,避免这种短缺;另一方面,政府、学校和社会要尽力去弥补这种短缺,降低父母外出务工对儿童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童素霞 《成人教育》2011,31(7):74-75
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存在一些诸如农村终身教育理念淡薄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推进终身教育立法进程、资源建设,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奠定社会基础等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7.
赵伟 《成人教育》2012,32(9):62-64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今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不仅能保障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还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但目前农村老年教育存在着缺少法律的支撑,投入严重不足以及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我们既应该在宏观方面,也应从一些具体微观层面采取措施来保障农村老年教育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改造旧文化 ,创造新文化”是梁漱溟赋予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 ,乡村学校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具体机关 ;分析邹平的乡学和村学的办学目的、学校组织、教学概况 ,并总结其政教合一、注重人生行宜教育、知识分子与乡民打并一起的办学特色 ;对当代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构建农村学习化社会的有效途径。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农村社区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介绍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易平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113-114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教育是关键。推进乡村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生命教育,服务乡村建设;让乡村人民享受优质的教育,培养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爱乡村,为服务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