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衡宇  王元 《教育与职业》2021,999(23):43-47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和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学校提质培优和增值赋能的内在需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性改革意见多、与高职教育实际环境匹配度较低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通过优化重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健全校行企社等利益相关方治理机制、强化学术权力治学作用、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等举措破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发展的瓶颈,明确高职院校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制可规、有绩可考"的院校治理模式,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治理逐渐成为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制度性选择,但高职院校治理毕竟是尚未成熟的概念,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治理内涵的界定是完善高职院校治理制度与逻辑的保障。根据高职院校治理主体可知其是由政府引导,其他相对独立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根据高职院校治理机制、模式可知其并非是单机制治理,它应该是多机制、多模式的治理;根据高职院校治理价值理念可知其是相互尊重、信任合作、共赢共生的包容开放治理;根据高职院校治理方式可知其不仅是各利益相关方的意愿产物,同时也是制度性治理的创新产物。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统筹各个领域治理主体、处理各种主体关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水平与质量。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进化过程,具体是指以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为依托,借助制度、机制、政策、技术等因素,促使高职院校多元治理能力保持协调进步、务实高效的一种趋向与动态过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制度的体系化、治理方式的民主化、治理手段的统筹化以及治理环境的协同化。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治理研究是高校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因高职院校自成体系而使其治理研究也带上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对高职院校开展治理研究能丰富院校治理的理论体系。以治理理论为基点,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内涵进行解读,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治理过程制度化、治理方式民主化、治理手段法治化、治理运行高效化、治理方法协同化",这"五化"是衡量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5.
"三期叠加"环境下的高职教育事业亟需通过大力推进教改的方式来实现自身涅磐。集团化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的有益尝试,其治理机制优化是提升高职办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文章从契合社会需求角度指出高职教育集团化的意义及其治理机制研究的价值;从治理目标、治理结构及治理效能角度揭示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遭遇的治理机制问题;给出明晰高职教育集团治理目标,优化其治理结构和提升其治理效能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独具特色的治理结构,与我国高职教育相比较,力求从中汲取经验,丰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途径。通过积极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探索将原有的单一"管制"模式转换为多元"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市场、社区、中介、行业、企业的地位和权责,通过强化政府统筹职能、改造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以形成多元立交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韦海晋 《高教论坛》2022,(10):103-105
建设与完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积极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改革的关键任务。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治理理念滞后、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从理念、机制与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思路,以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的提出,试图扭转传统意义上政府一元化的治理模式,但在"协商治理"模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忽视了治理主体与治理能力、治理责任之间的关系,贸然认为"协商治理"是职业教育善治的最佳方式,显然这是一个误区。职业教育"协商治理"模式本身是一种较好的治理模式,但这个模式不能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否则将无法发挥"协商治理"应有的作用。因此,只有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才能真正体现治理主体、治理能力与治理责任的对应,才能真正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因此,在明确政府主导下的"协商治理"模式目标之后,需要从法律政策、产品与服务、经费支持、办学自主权、质量监控等八个方面来明确政府的治理责任定位。  相似文献   

9.
元治理是对治理的反思,强调科层、网络、市场治理模式之间的调和。元治理更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为实现共同目标政府应履行元治理者职责。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内部与外部元治理,构建"强政府—大社会"模式,塑造服务型政府与法治型政府,以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促进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与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定位多主体在高职院校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任务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治理的前提条件。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在阐述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三角模式,在目前多主体参与高职院校治理存在参与态度普遍冷漠、参与组织尚不成熟、参与资格的严重匮乏、参与能力的普遍低下等多重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高职院校治理思想产生的政府战略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服务导向路径、基于高职院校治理结果运用的企业反馈导向路径,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多元治理模式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是高职院校全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它为高职院校管理提出了与传统高职院校管理理念完全迥异的治理逻辑。主体多元化治理理论在当前高职院校治道变革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突破传统政府单主体治理模式,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与社会三维框架下的主体多元化治理模式。多元主体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可为高职院校管理现代化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盛行的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预防及处理危机、提高危机管理能力是高职院校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处理主要依靠学校自身去解决,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文章在分析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特点和困境的基础上,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包括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学生及兄弟院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危机管理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达成高职院校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共生视角,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中的相关主体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中各主体间包含有多种配对的共生关系,这些共生关系组成了一个多样性的共生系统。基于共生系统所具有的多样性、自组织性、互惠互利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治理应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定位及利益的表达与实现,实现多中心、多模式、内外驱动以及动态的、主动的治理姿态,并将制度与机制的完善至于治理工作的首要与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具有共同治理、开放治理和分类治理等独特性.当前,外部环境不够完善、内部组织相对封闭、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等,影响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科学水平.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更新院校治理理念、优化院校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培育内部治理文化等方式,实现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强化院校内部治理,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政府管理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多样化、办学体制多样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的要求, 因此将原有的"管制"模式向"治理"模式转换成为必然趋势. 治理模式由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构成:治理结构包括政府、市场、社会及其权力、职责:治理机制包括行政契约、市场契约、社会契约. 治理模式包括政府管理模式、市场管理模式、社会治理模式和政府-市场-社会治理模式. 通过治理模式的分析, 采用政府-市场-社会治理模式对职业教育进行治理, 促进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政府的放管服赋予高职院校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办学的自主权,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治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陷入了办学失范和治理低效的困境,存在办学主体意识弱化、内部管理模式科层化、教学学术权力缺失、民主治理未形成联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更有效地承接政府下放的权利,高职院校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自身治理能力、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加强权责约束、营造协同治理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张海峰在《职教通讯》2008年第10期撰文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办学行为必须满足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多方的利益诉求,因此创建多元治理结构是历史必然。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创建是落实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需要: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创建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创建是实施工学人才结合培养模式的需要。治理结构创建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回收”、“下放”和“转移”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方式。为了确保多元主体利益的有效实现,1.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必须形成多元互动机制。从宏观层面讲,多元互动是指政府、学校、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院校改革的着力点。基于对美国社区学院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梳理,发现由于功能转变带来的治理结构及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变迁既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呈现,更是学院内各利益相关主体运用权力及相互博弈后所呈现出的动态平衡格局。其治理结构要素包括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三部分,呈现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主体利益的均衡化和治理方式的扁平化的特征,因此在"治理主体是谁"和"治理主体间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上均能为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校办学的积极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治理"引入教育领域,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高等教育治理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管理理念、内部治理体系、服务定位、办学经费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应将办学定位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充分整合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治理主体的力量,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对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共危机的化解已由政府独揽的"管理",向多元合作的"治理"转交.当今社会,由于公共危机的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它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志愿服务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弥补了危机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在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由于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制度化水平低,机制不健全等,志愿服务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科学的公共危机志愿服务机制,不仅有助于有效预防和缓解公共危机,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已由政府独揽的"管理",向多元合作的"治理"转交.当今社会,由于公共危机的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它巳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志愿服务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弥补了危机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在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由于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制度化水平低,机制不健全等,志愿服务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科学的公共危机志愿服务机制,不仅有助于有效预防和缓解公共危机,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 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