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网络的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也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不良影响.在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日渐严重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从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实施路径,以期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张昆 《学周刊C版》2024,(10):143-146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其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关乎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能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而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使大学生从中受益。为此,文章就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展开了分析,并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随后分别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的创新、心理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更新三个方面,提出了联系网络热点、引入前沿理论、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应用虚拟技术、注重心理训练等几个举措,希望能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正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比例大大超过了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群体。网络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着威胁,网络素养教育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构成,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方法,即把握好网络素养的涵义、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将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和课堂教育工作相结合,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虽然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契机,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注重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已经成为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本从大学生网络情结的解读、网络心理症侯群的分析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高校心理教育带来新的课题。清醒认识到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分析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优点,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为高校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和途径,同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利用互联网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产物.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新途径,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浅析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大鹏 《林区教学》2010,(11):34-35
高校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过于狭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无固定的教育内容,没有专门的管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因此,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先进的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平台,特别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充分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本文根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分析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探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教育形式也发生了变革创新。我国高校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地向通识教育转变,更加注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大学生也会面临各方面的压力,难免出现部分学生心理冲突等问题。为了更好地给予学生心理关怀,我国高校开始着手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有效地结合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融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微课程构建。就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缺乏微课程构建的经验,很难实施微课程教育。鉴于此,将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的构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指出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然后提出了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也给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出新契机,但网络传播也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也因此带来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开展网络场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品质教育的重点。从网络场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与特点出发,论述网络场域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孤独、抑郁、困惑、价值缺失等,这折射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优势促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先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实然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均发生深刻变化。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强烈冲击。对于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影响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高校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网民主体部分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十分活跃,网络已经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基础的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注入了全新的理念;然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序性等特征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现状,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建设适应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应当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不断创新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需要从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团队信息化应用能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等方面入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发展到今天为止,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始了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关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问题也逐渐地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研究问题,尤其是在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都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针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我国的高校已经普及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互联网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同时又引发了相当多的问题,如大学生的网瘾、网恋、过度依赖网络等问题.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轻易地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作为一个媒体平台,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心理疾患者日益增多。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具有较高智商、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关注、重视的问题。作为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