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2.
《华章》2007,(12)
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涵盖着对文本信息的接受、形成并积累阅读初感、交流与对话、最终建构文本意义等诸多层面。笔者认为,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的观念前提,只有接受文本才能建构和谐的对话空间,没有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无法搭建阅读主体间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  相似文献   

4.
张兰 《内蒙古教育》2009,(14):13-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命题里实际包含厂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其二,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两层意思虽各有所侧重,但其共同点是明显的,即都认为阅读、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过程,且都是具备“主体间性”特征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包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的“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的“教学对话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该理念是这二者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对话理论”,“感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而在各种形式的对话中,是以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为中心和出发点、归宿的.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真正的阅读就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阅读教学存在着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命题里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其二,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两层意思虽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个性化行为强调了学生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对话体现了阅读的本质是主体与文本之间精神交流的一种心智活动。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把关注点从阅读客体(文章)向阅读主体(学生)转移,重视阅读主体的个性、价值观、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让他们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10.
对话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文本的对话性与生成性,这是一个师生本三元主体多重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师生本三主间性的对话机制涵括以下几种文本对话形式:师生与文本主体间性的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和师生与生生主体间性的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对话文本。在对话教学过程中,通过激活师生的期待图式结构、掌握一定的对话策略,可望达到师生本三者的视域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对话生成文本,从而扩大原教学文本的内涵,拓展认知主体的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的规定包含两个命题,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12.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3.
一、阅读对话教学的理论探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的规定包含两个命题,有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这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该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包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的“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对话过程的“教学对话理论”,在这个意义上,该理念是这二者的“共同体”。正是基于这种“对话理论”,“感受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在。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说,传统的阅读是以作品为本位的阅读观。阅读要立足于作品,阅读的目的是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寻找作品的原意。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确立的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是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对话教学呢?  相似文献   

16.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对象是文本,它是沉默的、潜在的,需要融入主体的理解,方能把潜在的文本变成现实的文本,而这一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四者之间的对话多向交叉、构成多个回路,但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无疑是最核心的,学生无疑是阅读活动的"第一主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仅凭浅层次的用"口"阅读、以"声"对话,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就要让学生亲历阅读历程,用"心"阅读,以"言"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领会表达。有了  相似文献   

20.
一、直线的对话阅读的本质是对话,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编者、文本都是对话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文本在课堂上展开的对话过程虽是多向和交互的,但两两对话主体间的碰撞、交流、沟通、影响和互相间的作用却是直线式的,是最短程的,也是最有效的。首先,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直线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