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5):51-56
《红楼梦》中王熙凤典型形象多样而复杂,历来都争议不断。叙述者在构建这个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赋予第三观察者不同的权利,让第三观察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客体,而"看"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身份地位和距离远近之别影响着第三观察者的视角。第三观察者视角的不断移动和变化,决定着王熙凤形象不断变化。叙述者除了在无法通过第三观察者的叙述视角来呈现凤姐的性格特点时,才会站出来,动用特权进行介入性评价。而在绝大多数时候,叙述者主要是不断限制场景人物的叙述权力,努力消除"作者的痕迹",以达到构建动态的复杂的凤姐形象的目的。分析他者眼中王熙凤的形象,以及第三观察者所采用的视角的原因、目的和意义,对探寻叙述者叙述方式的变化与分析王熙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代和当代诗坛上,苏金伞的自由体诗自成一家,有其独特的成就。本文试作简要的论述,以引起文艺界、学术界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苏金伞的诗的内容题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哲理诗。诗人在借助于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形象进行感情抒发时,往往表述某一人生哲理。这类诗不仅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情感的激发,而且从哲理上还给读者以启迪。另一类是抒情叙事诗。诗人的思想情感完全溶化在所叙述和所描写的事物之中,诗人往往以情节和细节来反映时代生活的某一侧面,概括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特征。在情节的叙述和细节描写中来表现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恨别》及《送别》两首诗作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了拜伦与席慕蓉所作离别诗的相似之处。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的画面;在诗中将情感交织起来刻画离别的复杂心境;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汉语新诗在一次次裂变中前进,于看似混乱的表征背后得到了空前的生长。朦胧诗式微以后,引渡出来一批极具才华和创造力的"第三代"诗人。通过叙述策略的转变、文化之诗的探寻以及"元诗"意识的运用三方面来简要梳理"第三代"诗人在这一时期为新诗的创作发展作出的种种实践与探索,分析一些代表性的诗歌文本以及诗歌现象,试图给当下困境中的现代汉语诗写作提供一种启示性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赠内诗的诗人,他突破了以往赠内诗中妻子形象模糊难辨的藩篱而塑造了温柔娴雅、忠贞不渝的许氏夫人及患难相扶、爱访道求仙的宗氏夫人形象,使得诗人的妻子形象从男性诗人形象的阴影中走向台前,展现其妻子独立的精神价值和人格力量。当然,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其赠内诗中的妻子形象是李白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对象化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挫败感与失落感。李白的赠内诗对唐代其他诗人的赠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赠内诗这一爱情诗逐渐走向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词擅长通过对具体物象的现实描写联系意象达到抒情的目的。而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鹤雀楼》一诗为例,尝试解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视角分析《登鹤雀楼》一诗不同翻译版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8.
中英诗歌中存在许多怨诗,中国怨诗闺怨为首,英国怨诗男怨为主。两种怨诗对比可发现,相同的男性诗人中英诗歌采取不同性别的叙说主体。该文探索中国女怨诗和英国男怨诗背后中英诗人对怨诗叙述主体性别选择之差异的溯源与原因,对于怨诗这种诗体的发展得到认识,以及中西诗歌创作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与埃米丽·迪金森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她们的诗词历经数代,仍然广为传诵.虽身处不同时代和国度,各自为诗,两人却都以独到的女性视角表情达意.本文试从两人作品中女性自我形象的观照、爱情生活的描写、社会关怀意识以及其艺术特征着手进行比较.以探求其女性视角的共性.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格律诗“Design”是诗人探寻黑暗真理的著名诗篇,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清晨林中漫步看到“白蜘蛛托白蛾立于白色万灵花上”的情景以及沉思于这一场景的诗人的所感所悟.诗人以这三个白色意象为载体,揭示了白与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而这也正是这首诗的内在张力.通过文本细读,文章解读出了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实际上是不可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冥冥之中的一切都是上天精心“设计”的结果.在对该诗的外延和内涵进行解读之后,作者在尽量不背离原文意指方式的基础上试译了全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唐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对杨贵妃的文学形象进行考察与分析,认识到唐代诗人对杨贵妃的评价各执一端、莫衷一是,即使同一个诗人,在不同诗中甚至同一首诗中,对杨贵妃形象的刻画及价值判断也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有时对杨贵妃持鞭挞态度,有时对杨贵妃持同情态度。以上两种不同的评价普遍并长期存在,接下来从传统文化与有唐一代的时代文化背景出发去探讨唐代诗人对杨责妃形象不同评价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张亚军  王敏 《天中学刊》2010,25(3):53-57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魏六朝诗歌中有独特的题材表现,即七夕诗.在此类诗歌中,诗人多以塑造织女形象为主,进而咏叹牛郎织女的爱情.织女是真善美的结合体,具有温柔、勤劳、智慧的形象特征,其纯洁真挚的情感、守望爱情的忍耐与坚贞深深地感动着后人.七夕诗的产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怨妇诗以及七夕节俗的盛行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杨梅 《文教资料》2008,(13):25-26
约翰·邓恩作为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以他的一首<告别辞·莫悲伤>名垂千古.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奇思妙喻形象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探讨诗歌的主题,从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郁的诗的因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就是如此,其受益于传统诗词之处甚多。主要表现为:一、作品中夹用诗词,并使之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二、以传统诗词的意境来写景抒情;三、以诗笔写人物,对所刻划的人物性格赋予诗人的气质。如贾宝玉那种疏狂诗人的气质,林黛玉身上的感伤诗人气质,香菱身上苦吟诗人的气质等。这里只谈《红楼梦》中元春形象的塑造与唐代宫怨诗的关系。曹雪芹在塑造元春这一形象时,继承了唐代宫怨诗进步的思想精神,同时又融入作者那个时代的思想意识,使得元春形象与唐宫怨诗中宫女的形象,既有联系,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的是戏曲的叙述视角问题,它以人物出场白、人物心理、鬼神人物的叙述、人物的上下场诗和剧目的总题诗四种形态进行代言性全知叙述。而在中国古典小说向戏曲嬗变的过程中,存在由小说的多元性叙述视角向戏曲的代言性全知视角转变现象。戏曲具有一个人物、多个人物叙述里、高于整个人物世界和故事世界的全知叙述视角,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实质是由小说叙述视角的多元性,转化为戏曲代言全知叙述视角的多层次性,本质由小说主要是供阅读的语言艺术与戏曲是舞台表演综合艺术决定。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男权社会和宗教统治双重重压下的艾米莉.狄金森将自己隐匿诗后,巧妙地选取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思维方式,透过儿童天真无邪的双眸审视世界和社会,以孩童顽皮乖戾的口吻尽情地宣泄了成人视角所无法实现的诗人对上帝虚伪的揭露、对宗教束缚的挑战、对种种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由人生的渴盼。这种叙述视角以表面上轻松愉快的语言缓解了成人视角批评的激烈程度,使诗人的悲愤和绝望情绪通过这样的缓冲,得到了理性的释放。诗人正是在这种"孩童面具"的遮掩下,建构着自己精神独立的人生目标,完善着她别样风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一)结构.三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二)炼材.王维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三)语言.王维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拟古》其九是以著明诗人曹植为主人公的代拟体,是以曹植作品为底文的模拟之作。这首诗的独特叙述视角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眼中的外部世界,而且是主人公内在的心灵世界。《拟古》其九是诗人对诗人的解读,是诗人对诗人的发现,是诗人对诗人的刻画,是诗人对诗人的揭示,是遥想中的遥想,是追忆中的追忆。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曹植的生存漂泊与心灵漂泊。这是一代诗神的精神诉求,是寻求真理的痛苦呻吟;这是屈原内审式的人生独语,是他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度开掘和庄严自问。这首诗具有拟古和咏史的双重诗学属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该文将第一人称叙述分为三种不同的叙述视角,结合《聊斋志异》中为数不多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作品进行分析,解析这些不同的叙述视角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并分析这些作品间相异的结构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孟焱 《双语学习》2007,(12M):191-192
本文通过对卡明斯和形体诗的简介,从不同视角对卡明斯晚年创作的形体诗《落叶》(1(a)进行了解析探讨。诗人通过独具匠心的构思,巧妙地利用非字词的垂直迭列,摹拟了一片落叶缓缓飘落的形象,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寂寞飘零之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