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生和教师的思维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所以不能强求学生的见解和标准答案必须是相同的几个字,应该允许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不同语言组合形式表述正确的观点。其实,这两种答案的差异仅在于概括性和具体性的差异。所以,评判此题,学生的答案应予肯定。我以为短文分析题不应拟“标准答案”,而应拟“答案要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独立阅读、分析、思考和品味的能力,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标准答案”只能框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框框,只会引导教学走上机  相似文献   

2.
本案例中,学生根据例题这组数列的特点很容易得到12这个答案,并不难小结出这个给定数列的规律。这是一种关注教学目标的教学处理方式,一切以得到标准答案为目标,看似效率高,却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发展。小A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一个看似不可能不合理的答案。它是个异类,是脱离教学目标的计划外产物。它与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风马牛不相及,并且小A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求证这个答案的合理性,自然也得  相似文献   

3.
标准答案意味着准确性、唯一性、符合性;标准答案具有个人性、情境性、时代性;标准答案使学生的创新知识难以显现,创新意识逐渐消退,创新能力很难形成;教师与学生不能一味地信奉标准答案,要尊重非标准答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4.
涂皓 《教育》2014,(1):48-48
正冰水融化了是什么?有的学生答:"春天。"老师给了一个"叉",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冰融化了是水固然没错,可是冰融化了是春天就错了吗?这样的题目本来就不存在唯一答案,又何来标准答案?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出题者想要学生答出的答案而已。换个角度,如果冰融化了是什么的标准答案是"春天",那些答"水"的学生又错了吗?应试影响下的"恶果"上海某杂志社编辑叶开了解到女儿的教育状况之后,不禁一声叹息。他很难理解语文老师眼中的标准答案为何如此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理性主义知识观的流行和考试制度的保障,标准答案霸权逐步确立,表现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评价过程唯标准答案是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权威性、封闭性和普适性,导致学生思维趋同、创造力缺乏。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树立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实现知识获得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知识评价的多元化、规范化以解构标准答案霸权。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板块中的重点、难点和痛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然而在高考的应试环境下,阅读体验受到了唯一标准答案的束缚和捆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采取“快、准、狠”的方式直接参照教辅资料的答案——即“标准答案”向学生照本宣科,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能力。因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教学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理念,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技巧和完成考试为最终目标。而考试是有确定答案甚至标准答案的,顺利完成考试只需在单位时间内熟练、准确地给出这些答案。应试教育的考试基本遵循着“刺激——反映”模式,学生在这里只是被动“应答”的客体。学生不需要自己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需如实地识记出、通过记忆回想起老师教给的标准答案就完成了考试过程。只要准确、及时完成了考试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看图说话,提升“图文转换力” 发挥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功能和作用,除常见的区域地图外,高考试题中还会出现很多不同类型图形,绝大多数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图例所反映的动态变化去解题,在试题训练中形象地称之为“看图说话”。而许多学生在做该类题目时,受传统题目所限,往往从自己大脑中已沉淀和积累的知识体系中去寻找答案,但做出的答案却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高考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试题形式?是为摆脱死记硬背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导向,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从所给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组织语言、归纳演绎标准答案,即就题论题。  相似文献   

9.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技巧和完成考试为最终目标。而考试是有确定答案甚至标准答案的,顺利完成考试只需在单位时间内熟练、准确地给出这些答案。  相似文献   

10.
一般说来,教师阅卷时总要先搞个“标准答案”,这样阅卷时就可以避免不少麻烦。应该说,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以前我自己也是常常这么做的,而且效果也不错。然而最近一次阅卷时,碰到一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和“标准答案”相距甚远,但仔细体会,却又觉得这个解答颇有道理,这就提醒了我:碰到和“标准答案”不同的结果时,教师不应当轻易地打上个“×”,因为“标准答案”之外完全有可能还有正确的答案的,特别是语文试卷中的一些分析题目,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张巧霞 《成才之路》2011,(22):66-67
有这样一道语文题:冰雪融化后是什么?一个小学生很有创意地回答是春天。多么富有新意的回答呀,而标准答案是水,结果这道题被判为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一样,得高分,我们的老师按考试需要来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应试技巧,结果将学生培养成了应试机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2.
其标准答案是A.有关此问题的答案和讨论在网上也有许多,但基本上与标准答案相同。但通过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和大量的事实例证,认为此答案不恰当,是孤立地运用了伯努利原理及对受力物分析不全面导致。  相似文献   

13.
热点扫描     
《四川教育》2020,(13):5-5
正确答案不只一个“一支铅笔8()”。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一名小学生填上“元”,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角”。学生觉得被判错很冤枉,因为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随着社会发展,物价变化,一些功能更多、更具创意的铅笔生产出来,价格从几角钱至十几元不等。按照“只要合乎题解,即可视为正确”的原则,“角”和“元”,都可以算是正确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就不应该一概判错。面对考试中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当学生的答案出现不一致时,出题者、判卷人都需要更加谨慎,把握好正确答案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应对考试的技巧和完成考试为最终目标。而考试是有确定答案甚至标准答案的,顺利完  相似文献   

15.
高考辅导资料繁多,标准答案不一,给教师辅导和学生自学带来了困难。笔者通过实践总结了“找出句子中不能删去的词语”这一类题型的辅导方法,以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高兴利 《山东教育》2011,(12):20-21
前不久,我在网上读到一篇题为《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的文章。文中谈到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文章时,问学生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是这一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也许你有不同看法,但对不起,你别的回答都错了。看到这里,  相似文献   

17.
《湖南教育》今年第六期刊登了王维国老师《究竟哪种答案好》的来信,并加了编者按,要求对“究竟哪种答案好?标准答案怎样才算标准?”展开讨论。我认为问题提得很好。评卷是教师检测学生学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文化素质的主  相似文献   

18.
陈伟 《西藏教育》2009,(8):29-29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犯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害怕学生出错,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就给出了标准答案;有的对学生出错原因不加分析,给出标准答案草草了事;有的厌烦学生出错,惩罚学生抄写答案N多遍……凡此种种,都没有对学生的错误引起足够重视。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以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因而,学生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对学生犯错的漠视和忽略。  相似文献   

19.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因此我们经常引领学生去追寻“标准答案”,却忽略了探究过程中的不同声音,急于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也恰恰这样,错过了意外的精彩.让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下面我节选课堂中的一例,期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我国的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比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差些。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圈,给小学生看,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如太阳、月亮、蛋、球等……,而中学生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即是“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就是中学生受定势作用的影响,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的结果,可见,“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