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现实化、功利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统一,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道德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教育体系;加强道德立法,依法治德,使德治与法治相融合;构建教师教书育人—领导管理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学生自我教育"四育人"保障机制;全面加强德育"双主体"教育互动;建立健全"校—系—班级—宿舍—网络"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青少年"五级"心理危机干预保障机制;教育引导方法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要建立集体教育和道德言行绩效评估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多年来,江苏省邗江中学坚持守住根本,把人放在正中央,秉持"蓄德、修能、日新"的校训,积极探索以"成长教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一、"成长教育"是合道德的教育美国现代杰出教育家内尔·诺丁斯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认为,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与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否则不称其为教育。教育的道德性建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理解、民主和尊严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成长教育"是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学  相似文献   

3.
信仰是人类精神最深层的思想,是社会意识形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不容忽视的定位和导向问题。过去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成人社会中出现了道德信仰危机。和谐社会视野下,成人社会中道德信仰教育要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遗产;道德信仰教育中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信仰教育与人文关怀要统一;要充分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充分发挥"灌输"在信仰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时代感、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育课程,礼仪教育是一种新型化的德育方式。在当今理论界开始倡导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头脑里比较缺乏清晰的道德意识的时候,礼仪教育不失为完善大学生道德意识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并在丰富德育领域的同时,促进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建立与完善,从而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25):106-107
道德与法治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两条基准线。做好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守法和道德意识,是当今时代老师的教育重点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当今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开展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关系理论中的熟人道德关系和陌生人道德关系视角出发,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进一步厘清校园中熟人关系的亲疏性、实用性、单向义务性、道德双重性等特征,以及当今大学校园中陌生人道德关系发展的滞后所带来的"道德排他主义"盛行、道德信任危机频发、道德责任感落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校园熟人道德体系,倡导"无论生熟,平等待人"的道德原则,博爱宽容、理性自觉、公私分明的道德要求;同时积极构建校园陌生人道德体系,克服道德排他主义,不以自己为标准同化或排斥"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差异性,建立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尊重"陌生人"的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相似文献   

8.
从教育的角度检视道德冷漠,可以发现教育功利化是道德冷漠产生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道德冷漠生成于物化教育。要减少道德冷漠现象,教育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在教育目的层面,将"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有限"回归;在道德教育层面,"专门"与"非专门"道德教育课程要改进现状、相互配合;在日常生活管理层面,营造适合道德情感生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孔子注重道德人格榜样教育,带给思想教育工作的启示在于教育者应以自身道德言行示范来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采取通过主体性自我领悟与成长来启发受教育者对道德品质丰富内涵的理解并促进其道德认识的积极转变;借助生命进程中师生互动与言传身教过程性示范以发挥教育的主体间性能动作用,培养积极道德情感;强调"内圣外王"式知行合一、内外同修的规范引导和实践推进的道德培育,充分实现人生价值;注重道德理想追求的思想弘扬与精神传承发展等多元协同教育方式促进道德人格全面发展,由此将有助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道德体验"植根于一定的教育思想,是相关教育理论的演绎与聚焦。文章提出实施"道德体验"的教学主张,将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三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活动中感悟道德""在体验中提升道德",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程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1.
国人熟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作为传道者角色却在教育理论话语中隐而不彰.这一现象的出现虽有时代的"合理性",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中"道通"思路不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疏离;培育道德人格缺乏整体性.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呼吁教师传道者角色"回归":教育需要从"道"再出发,建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的理念与思路,以统合教育资源、统领教育旨向;"三全育人"需要"道通"思路,以使教育者明了整全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以及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的本真价值;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人格需要教师发挥道德领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探究知识,追求个人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传道者角色"隐退"由一定的原因导致,其回归亦需要相应的条件:伦理精神回归教育;为教师提供新的伦理道德教育思路;教师形成道通意识与汇通能力;建构道通文化以聚焦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12.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尔诺夫把教育同时看作非连续性活动,它注重危机、遭遇、挫折等事件的教育价值,对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现代教育中要把生活中的危机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建立"共享"与"依赖"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重新开始,用"唤醒"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13.
道德观是康德批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在"道德即自由的自律"的基础上,围绕义务和自律范畴,探讨了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等问题,主张依靠理性力量建立纯粹的道德。自由意志、敬重义务和道德自律是康德道德观的思想精髓,对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困境的消解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是道德的国度、文明的古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特性是道德文化。中国自古有很多教育名家,他们都关注与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各有特色、自成体系的德育思想。在倡导立德树人,建立文化强国的今天,梳理与吸取我国教育名家的德育精髓和精神要旨,对于现代道德文化建设颇具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造就人"以及"人本教育应当培养知性与德行相统一的人".其中"知性"和"德行"的内涵分别包括学识、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和道德观、个人修养、道德实践.发展基础教育,应充分学习借鉴池田大作的人本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培养具有人本思想的教师,设置人本的课程,实施人本的教学,进行人本的教育评价,建立人本的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和教会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要实现"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教育目的,就应该引导人们从生活中学习,在交往中成长;从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道德交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交往离不开对话。对话是道德交往的重要环节。正是在道德对话中达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理解、共鸣与共享,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16,(2):89-96
ETi K项目旨在基于教育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合、知识取向与能力取向的结合,建立一种符合教育理论、同时具有信度和效度的针对中学生道德能力的测评体系。该体系将学生通过德育课程所应培养的道德能力分为基础知识、判断能力和行为设计能力,以自己的道德、陌生的道德、公共的道德为反思内容的维度,利用赫尔巴特的"五道念"并汲取伦理学史上有代表性的道德判断形式,对道德事实进行反思。ETi K-上海的实施,将通过对ETi K体系的改编和移用进行中德德育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适用于中国学生的道德能力测量体系。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祖国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就要将其导入当代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尤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思政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必须做到:第一,寓美于教,在思政教育中,以道德素养、道德人格、道德境界提升审美素养、审美人格和审美境界;第二,寓教于美,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善德、美美与共;第三,重在践行,实现"美"与"教"结合,从学科属性、教学评估和教育模式层面改革,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弘扬美育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作为现代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代表了当下社会群众共同认同的核心秩序。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反思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是基于一种现代教育情况下对于法律意识与道德完善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活动。而儿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接班人,有必要也有义务了解我国社会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在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考虑到处于儿童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必须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达到"以法育人"与"以德育人"中双重教学方法共同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的结果,从而为我国教育领域中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思考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价值追求的道德体验,不仅是一种关系,还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的道德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中,生态家园中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价值起点,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交往关系;注重社会生活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识,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关系的和谐;走进内心世界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通过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体验而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