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心理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当今我国的教育危机凸显于德育危机,而德育危机突出体现在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发展的偏差上。学生厌学、逃学,道德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行为的偏颇等诸多表现,让我们深感忧虑。教育,尤  相似文献   

2.
角色教育--一种德育模式吉林省教育学会李禾田角色教育是吉林省临江市建国小学于1993年8月提出并全面实施的一项德育改革实验项目,同年12月,在吉林省小学德育研讨会上,他们介绍了阶段性实验的概况,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1994年3月,吉林省白山市、扶余区...  相似文献   

3.
曾勇  黄芳 《四川教育》2001,(2):20-21
传统的德育理论认为: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和教育”;客体是指学校德育主体认识和施加可控性影响的对象,“它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而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始终认为:学生应是德育的主体,在德育中应居于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立足于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睹;空洞说教式的“单边行动”,导致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两张皮”;把德育资源当作静态的图本、说教的工具,忽视了动态生成,忽视了实践体验;德育资源利用成本高,可操作性不强,忽视了身边的德育资源的挖掘,没有关注教育细节的意蕴……这些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必须探究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才能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德育途径,达成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德育中层次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人们在道德教育中习惯于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整体性灌输,却很少关注人,尤其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这种“人本缺失”的德育观,过于青睐德育在目标、内容、评估和对象要求等方面的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6.
为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关工委工作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需要,多做那些迫切需要我们去做,而我们又可能做好的工作。教育系统关工委要以德育为主线,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多方面、多角度地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在坚持搞好传统的德育报告,结合重要节日和历史事件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旋律教育的同时,陆续又开展了一些更有针对性、连续性、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使关工委工作增加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多地关注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和德育教材的重建,忽略了对教育对象本身——学生的研究。学生最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当学生出事了,教师才意识到德育的缺失,才意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我们来说是那样的神秘和陌生。  相似文献   

8.
儿童德育应是对儿童心灵的呼唤,真正有效的德育应是顺应儿童的天性,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去真正地把儿童当作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使德育彰显更多的灵性与诗性。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目光投到了德育体制的改革,德育理论的建设,以至具体到教材、篇目的重建与设定,惟独忽略了我们的教育对象本身。当我们研究德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综观当前学校德育,对教育对象本身的尊重与理解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德育体制改革及德育理论的探讨,唯独忽略了我们教育的对象。其结果是,德育常常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成为智育的附庸。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充分研究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以平等、理解、尊重的态度,构建起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德育实践模式,为青少年的道德成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化及其危害 近几年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被广泛认同,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当前出现了一种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的倾向,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的重视。比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当学生出现行为偏差,像厌学,缺乏学习动机,不遵守纪律,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时,一些学科教师或班主任往往不加以区分,第一反应就是该学生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深入研究和逐步推进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关注现实生活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关注德育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及统一,关注德育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需要。因此,我们有理由提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践行生活德育。但就目前来看,有关生活德育的研究还只集中在这几个层面:理论基础、实施途径及课程教学。关于如何构建与生活德育相适宜的学校德育环境,则论述不多。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德育课程改革)进入阶段性反思的时候,有必要对作为生活德育外部条件的学校德育环境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无论是对于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品位,还是巩固和发展德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论述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潜意识即社会心理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基础上,总结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探讨了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出,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二是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排斥了德育的现实取向,使德育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三是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四是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思想和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智育武装头脑,德育塑造灵魂。青少年获取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自身未来发展非常必要,而学会如何做人更应放在首位。在社会各方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教育重中之重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什么样的德育才是好德育?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德育实施中主体对客体的角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高校德育实施中主体对客体的角色影响闵春发(1)一般而言,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德育工作体制、思想教育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德育客体的素质要求关注较多,而对德育主体自身的人格特征、精神境界、知识底蕴等则关注甚少。德育主体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德育客...  相似文献   

15.
李啸 《考试周刊》2009,(51):213-21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长效性。初中的现状是实行大循环,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要求,而且这也是教育本身的要求,即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眼前的工作。众所周知,德育是其它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顾及阶段性,而忘记长期性。  相似文献   

16.
曾小莉 《贵州教育》2013,(18):18-20
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要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学校中养成,这也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在幼儿园教育中德育工作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它贯穿于五大领域,并在教学活动里体现。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德育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德育,又怎样让德育的内容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绽放出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隐性德育,人们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被提了出来。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1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2隐性德育的结构   隐性德育要素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双主互动”之中的要素,称主体性要素;另一类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18.
《宣武教育》2004,(1):24-24
德育做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始终是《宣武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宣武教育》5年的历程中,我们曾通过《德育研究》《德育工作》《教育心理》《心理研究》《团队工作》《少先队工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栏目,及时报道了我区德育研究的动态  相似文献   

19.
德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主题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夸美纽斯曾说,没有德行,知识和技巧又算得了什么呢古今中外,德育始终处于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作为实施德育的主阵地之一的学校德育,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如何通过学科教学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如何重新给学科德育定位,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探讨。本文将从学科视野中如何实施德育这一角度进行探讨。长期以来,学科教育只强调分科训练和智力训练,而忽视个人性格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全面发展。新世纪里学校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倾向于采用综合课程的形…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改革要在关键点上做文章江西农业大学曾学龙一、找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多年来,德育教学中有三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是德育的目的或者说落脚点有偏差。传统的德育基本上是以社会为主体来要求人、教育人、塑造人。当然,这种教育仍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教育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