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置身于琳琅满目的成语宝库里,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不少成语中包含有各种历史或寓言中的人物,而其中一些成语中的人物,却并非名字全称,或只现其姓,或只现其名。这就需要我们能准确识别这些人物.并领悟其所在成语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的涉及一个人物,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围绕后者设计的相关人物配伍题(或填空题),有时有一定的难度。请看下面的试题——“如坐春风”等四个成语与历史人物有关系,下列各项标出了相应  相似文献   

3.
说到成语“一鼓作气”,人们就会想到《左传》中,庄公十年,一场战争中,“曹刿论战”的故事——曹刿说,打战靠勇气,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两通鼓,勇气就衰了,三通鼓,勇气就完了。历史人物曹刿与成语“一鼓作气”紧密联系,不可分开,像这样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还有许许多多。把学习成语与其有关的人物及故事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而且还进一步学到许多历史知识、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等。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现撷例作“成语中的历史人物”填空练习,以供学习应用。共50个,每个2分,满分为100分,  相似文献   

4.
成语言简意赅,内蕴丰富,不少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或神话故事,而且还有“主角”。有的“主角”就显现在成语中,比如“愚公移山”。有的成语是发生在这个“主角”身上的故事,比如“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主角”就是李白。  相似文献   

5.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邯郸有丰富的成语典故文化资源。有关赵文化的成语典故是邯郸成语典故的主体和核心,邯郸成语典故以其高度精练的语言浓缩了赵文化的各方面的历史信息。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有学者开始搜集成语典故,到20世纪80年代末逐渐提出了“成语典故之乡”的概念。收入邯郸成语典故的根本原则,应看其典故内涵与邯郸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地城或邯郸人物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6.
很多成语都包含着流传久远的典故,仔细品味下面的成语,填上与这些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名字。  相似文献   

7.
闻曾曾 《文教资料》2009,(17):11-12
很多成语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部分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本文作者以“纸上谈兵”与“李广未封”为例.认为语文教师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以全面、客观的视角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还历史人物真实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多数初中生朋友对成语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词义及用词造句上。其实作为一种记录古代生活、反映历史发展文化的小小四字成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语中有宗教政事,有战争智慧,有名人趣事,有风物俗情,有人生哲理,有山川景色。学习成语时,尽可以纵横挖掘、探求它蕴含的文化奥妙。下面以几组成语为例,探究它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婚恋俗情及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命运。第一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门当户对”反映出古代男婚女嫁讲究的是门户相当,朱门与朱门联姻,…  相似文献   

9.
在语言的运用中,有一种这样的语病,即句子中某个词语的意思与成语中已包含的意思相重复,造成用词叠床架屋的现象。在高考中这种误用成语的现象常在“语病题”或“成语题”中出现。以下是常见的易误用的成语的情况。 1.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要发笑”,后面不能再用“笑起来”。  相似文献   

10.
“邯郸学步”、“败走麦城”、“逼上梁山”都是由地名构成的汉语成语,类似的情况,在英语中也不乏其例。不少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来源:有的源于宗教或历史事件,有的来自希腊神话传说或文艺作品。本文收集了部分涉及地名的成语,试与读者共同领略英语成语的魅力。1.meet one's Waterloo  相似文献   

11.
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是成语运用当中的两种特殊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对同义成语是同时出现在一个语言环境之中的。下面分别加以分析。首先来分析一下同义成语的运用。这种现象可以分为三种:1.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都是比喻性成语。例如:“这正如俗话所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有了酝酿已久的主题思想,有了考虑成熟的人物,写起来就神来笔就了。”(峻青《主题的选择和表现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都有“条件成熟了,事情就会成功”的意思,是一对同义成语,并且都是比喻性成语。由于“瓜熟蒂落”以“瓜”、“蒂”为喻体;“水到渠成”以“水”、“渠”为喻体,这两条成语连用在一起,就从两方面比喻加以强调以增强语意。2.连用的两条同义成语一条是比喻性成语,另一条是直陈性成语。  相似文献   

12.
1.猜谜语。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观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这两幅图中人物的动作表示的是同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吗?  相似文献   

13.
陈林森 《学语文》2014,(1):65-66
“事无巨细”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成语,《汉语成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事情无论大小。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事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成决于亮。”这个成语不包含修辞用法,只须照字面理解,但它包含了一个潜台词:(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过问、操劳或负责。事实上,“事无巨细”是一个不自足词语,它不能独立叙述一个完整事件,不能明确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必须在其后加上适当的词句,才能表达完整意思和褒贬态度。  相似文献   

14.
一、利用成语,进行历史典故的教学有很大一部分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在成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理解这些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对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很有帮助。比如学习“叶公好龙”、“开天辟地”、“刻舟求剑”等成语,可使学生掌握一些古代的神话寓言。学习“望梅止渴”、“完壁归赵”、“闻鸡起舞”,“夜郎自大”等成语,又可使学生了解许多历史故事。学习“学而不厌”、“老骥伏枥”、“物换星移”等成语,还可使学生了解其原诗文,扩大阅读量。二、利用成语,进行文言实词、虚词  相似文献   

15.
成语是我国民族语言的璀灿珠玑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是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包蕴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几乎在每一个成语中都包含着一个故事 ,要么是历史事件的记录 ,要么是丰富哲理的阐释。因此 ,发掘成语故事中的哲理因素 ,是每一个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我们通过在学生中开展“成语故事中有哲学”的专题教学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效。下面就把教学活动的几个片段摘取如下 ,以求教于诸位同仁。一、“按图索骥”与“纸…  相似文献   

16.
英语和汉语都有着渊源流长的语言历史。丰富悠久的语言历史孕育产生了相当数量的成语,但由于各自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而英汉成语相对应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是一个英语成语,在这句话里可以用这个汉语成语翻译,但在另一句话里再用这个汉语成语恐怕就不太合适,甚至根本就不能采用。例如“birdS0f。f。thel”,有的将其译为“一丘之貉”,有的译为“物以类聚,人(鸟)以群分",究竟哪。个对呢?其实这两种理解各有道理。因为birdsofafeather原本包含这两个汉语成语的意思。只是在具体句子中该取哪种译法得视上下文斟酌而定。英语成语…  相似文献   

17.
骆增秀 《中国教师》2004,(10):34-35
近年来,西方的“符号学”,中国的“文化语言学”相继兴起。此后,学界出现了“语言是文化符号”的说法。汉语成语以其四字格的外显结构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词汇的大家庭里,是有着特殊地位的极具魅力的符号。因为成语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长并流传下来的,粘附着许多历史的烟尘,打着清晰的历史烙印。我们可以从成语中看到古代社会的人物百态,社会风情,风花雪月,刀光剑影,大漠边关,衣食住行,神佛圣贤,渔隐尼僧,豪强节烈,歌舞生平,诗文书画,君臣师生,忠孝恩仇,山川风物,等等。可以说,成语里无所不包。本文仅探讨汉语成语与音乐、戏曲的内…  相似文献   

18.
慧眼识天下     
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一叶知秋”,一个是“蛛丝马迹”。细想的确意味深长。无论是“从一片落叶可以觉察秋天的到来”,还是“从蹄印蛛丝可知马的去向和蜘蛛的所在”,包含其间的道理都发人深省,这就是,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就足以从看似微小的痕迹中发现某种重要的规律或秘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成语乃汉字文化之精髓、语言艺术之瑰宝。成语是学生语言素养体现之一,也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重点难点呢?一、审美品鉴,激发兴趣成语以形式简洁,意义精辟、深刻为其最大特征。在成语意义阐释的背后,有着或寓意深刻、或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诸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人物等。  相似文献   

20.
成语语约意丰,表意准确而生动,历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每年成语题都会准时出现,可见成语被看重的程度。而成语题得分率向来不高。不少学生觉得记忆成语耗时费力而又容易遗忘,下了工夫,成效却不明显。确实,到了高三再死记硬背成语,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不求甚解地生硬记忆也难以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所以成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靠平时积累。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固定性结构的词组或短句。它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约定俗成的。而且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所以成语中包含有许多文言知识。笔者尝试在课本文言文学习中,穿插成语的学习和记忆,既有效积累了成语,又可利用成语作为反证,帮助理解与记忆课本文言知识,一举两得,效果很好。一、在课文内容分析中学习直接来自文本的成语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我们的文言文教材选择的往往正是此类作品,所以许多成语就出自课文文言篇目。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了解了“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作的喻证,说的是“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一”;学习《劝学》,知道了“青出于蓝”出自“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此成语为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超越前人之义。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就懂得了此成语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