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工心脏控制器实验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人工心脏的研究已发展到动物试验阶段,并准备由单一的左心辅助逐步向植入式人工全心发展。按照心率,收缩期/扩张期近似线性的控制规律,考虑了体温、体表温度的影响因素,采用8096单片计算机为核心的智能型人工心脏控制器实验装置已被组成。它可在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对相关生理参数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自适应调整,为人工心脏实验的模拟运行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刘钢 《科技文萃》2001,(11):111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的科学家8月24日证实,他们运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一名心肌梗塞患者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成功的病例.据主持这项治疗的心脏医学专家施特劳尔教授介绍,这名46岁的患者今年3月25日发生大面积心肌梗塞,大约四分之一的心脏肌肉组织被破坏.收治住院的第4天,科学家们便对他进行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他们从患者的脊椎中取出干细胞,经过必要处理后,又将其注入借助“球体膨胀法”撑开的梗塞动脉中.经观察,手术10个星期后,患者心肌梗塞的规模便缩小了近三分之一,心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它证实,植入的干细胞成功地再造了被破坏的心肌组织,再造的心肌也已部分地承担起已坏死组织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复杂的胸心外科手术,随着手术的不断改进,挽救和延长许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为先天、后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新生希望,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我院从2003·12~2007·7月对12例患者施行了该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较好。此手术步骤复杂,手术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属胸心外科领域,重点进行危重心脏瓣膜病治疗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在基础方面,主要研究影响危重心脏瓣膜手术疗效的两大主要难题——心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的机制。在临床方面,主要研究提高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疗效的关键措施和总结围术期处理的系统经验。自1985至1999年,施行各类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813例(占同期瓣膜手术的21.73%),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室、小左室合并心肌萎缩、重要  相似文献   

5.
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心衰的劳力型心绞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力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形成较明显的固定狭窄后,当心肌需氧量超过供应水平时,即有缺血性心脏病症象发生。这类病人一般心功能基本正常,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而对于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特别是对于NYHAⅢ级以上、LVEF30%以下的病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报道较少。我们对56例冠心病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力衰竭与心律紊乱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二位致死原因,现已将此类并发征群定为尿毒症性心脏病;我们已对此病的形态及功能改变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研究,现分析其异常心电图表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尿毒症性心脏病的诊断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标准略加修订:1、出现心包炎临床及超声表现:2、出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反复发作的急性左心功能不全;3、  相似文献   

7.
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是由于长期心动过速引发的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 ,类似扩张型心肌病[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 (WHO/ISFC)分类将其列为未分类型心肌病 ,其特点是一旦心动过速得以控制 ,原来扩大的心脏和心功能不全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但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根治这一类型的心肌病的诱因 -心律失常 ,对该型心肌病治疗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护理上应特别注意病人的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调解、疏导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病人按预期恢复健康。现将我科 10例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RFCA手术前后病人的心…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一种复杂的胸心外科手术,随着手术的不断改进,挽救和延长许多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为先天、后天性心脏病患者提供新生希望,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我院从2003.12-2007.7月对12例患者施行了该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较好。此手术步骤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进行顺利与否与护士的配合密切相关,现将手术护理配合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总结为1例62岁的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施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初步经验及体会。应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赛尼哌加环磷酰胺免疫诱导方案。维持治疗应用“环孢霉素A+强的松+骁悉”新三联疗法。移植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心功能良好。结果表明,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低肺血管阻力受体的选择,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应用,供心的保护及围手术期对肝肾功能的保护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脂水平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36例CHD住院患者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测定以左室射血分数(EF值)为标准分为三组EF≥45%,45%>EF>35%,EF≤35%,用酶法测定血脂水平,将心功能与血脂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TG、TC浓度随左心功能的降低而降低(P<0.05);心功能指标EF与TC、TG均呈正相关(r=0.19,P<0.01,r=0.13,P<0.05)。结论:CHD患者心功能与血脂水平相关,血脂水平可能成为判断CHF的预后的指标之一,但二者的关系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学》2014,(12):73-73
据2014年7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及外科管委会主任王巍领衔的团队,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瓣膜植入系统,为两名高龄高危心脏病患者成功实施了“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植入术”,且不开胸、心脏不停跳,只在左前胸切开3~5cm的小口,再从心尖部位开一小孔,然后操控一根细长的输送鞘,将生物瓣膜植入,整个手术仅耗时1h,出血量不超过100ml。  相似文献   

12.
奥运风波     
<正>2058年,地球进入一个天马行空的时代,人工智能达到顶级水平,被运用到各个领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便利。生物医学Z博士发明的人工智能心脏,经过夜以继日的实验磨合,终于取得了成功,实验室里传出了阵阵欢呼声。但是没有人注意到博士助手的眼睛闪了一下红光。Z博士发明的人工智能心脏,给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生,挽救了许多心脏病患者的生命,他还对危重病人进行基因改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术治疗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风湿性瓣膜病36例。[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0月,共36例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巨大左室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2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8例,左房折叠术15例。[结果]治愈好转31例(86.1%),术后早期死亡3例(8.3%),术后室颤和严重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室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优选方法,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加强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我院1976—1988年间以闭式扩张法治疗61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情况。全组均行左侧径路,一次扩张到位。除1例术后早期因左心衰竭死亡外,均恢复正常工作或家务劳动。并有5例女患者又妊娠及分娩,本文还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技巧术术后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温氧合血诱导傅及终末再灌注心肌保护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21例冠心病患者中85.75%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例左室射血分数≤45%,其中3例<30%,均在中等低温外外循环下CABG。急症CABG1例。常规采用左乳内动脉(LIMA)与左前降支(LAD)搭桥,余均选用大隐静脉桥。人均搭桥2.8支。心肌保护方法为主动脉根部温氧合血顺灌诱导停搏及终末再灌注。4℃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维持停搏。观察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复苏后心律紊乱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心脏自动复跳率90.5%,复跳后心律规则、平稳、术后左室顺应性,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病人心绞痛完全消失,结论:温氧合血诱导停搏及终末再灌注心肌保护效果好,对心功能不全,心肌能贮低下的高危病例应采用温氧合血诱导停搏及终末再灌注并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16.
<正>晒太阳的好处不言而喻,除能补钙外,还有助于心脏健康。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27日报道:意大利诺瓦腊的东皮埃蒙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心血管疾病在缺乏维生素D的病人中更为严重,这一结果再次印证了以前有关晒太阳有益心脏健康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对1484名心脏病人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水平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对其心脏病严重程度进行检查,这是迄今为止有关维生素D水平与心脏病两者关联  相似文献   

17.
应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充血心力衰竭在不断探索中,我们通过对照观察胺碘酮治疗50例严重充血性心衰的情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和分组 1995年1月-1997年6月住院心衰患者62例,年龄45-94岁,心功能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心功能Ⅱ—Ⅳ级且同时有心脏扩大或射血分数<0.35的病人做为观察对象。有甲状腺机能低下,严重并发症,瓣膜性心脏病、肥厚或梗阻性心肌病、心绞痛、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者除外。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32例口服胺碘酮治疗,其余30例做为对照。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教学》2012,(12):75-76
据2012年4月28日《科技日报》援引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26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医学教授维克多·祖等不借助干细胞移植过程,而使用名为微核糖核酸(microRNA)的分子,在实验室器皿中首次将实验鼠心脏病发作后留下的疤痕组织变成心肌细胞。这项最新研究一旦在人类身上试验成功,将有助于研发出新的心脏衰竭疗法。研究成果发表于4月26日出版的美国心脏协会会刊《循环研究》。微核糖核酸可以扮演主调节器的角色,控制多个基因的活动。美国科学家采用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将微核糖核酸递入名为纤维原细胞(心脏病发作后,纤维原细胞会发  相似文献   

19.
德国科学家认为,利用胚胎干细胞移植法治疗中风等脑疾的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为此建议慎重使用这种新疗法。据德新社报道,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医院的阿恩特·罗尔夫斯教授介绍说,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专家最近对12名中风病人进行了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部分病人在接受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但在个别病人身上,手术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其原本正常的肢体行为受到影响,如手臂不能运动等。但瑞典科学家最近进行的一项类似的尝试却取得了明显的成功。罗尔夫斯教授认为,上述尝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术前对所…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口基数巨大,我国存在大量心力衰竭病人急需治疗,但心脏供体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因此,心室辅助装置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心室辅助装置的发展相比发达国家较为滞后,临床应用也数量很少,其高昂的价格是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影响因素。我国现已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鼓励国产心室辅助装置的发展,也有科研经费和地方财政进行支持。国产心室辅助装置的价格预计会大大低于进口心室辅助装置,一旦投入临床应用,可以使更多的心力衰竭病人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