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随着人类进入新的千年,中俄两国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达到新的深度;但是,冷静地看,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正视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能使两国关系继续深入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将是两国对外政策的主要任务,共同的利益需求和深厚的战略利益基础,将使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一、中俄关系的发展现状 俄罗斯独立后,中俄两国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处理对外关系上都很冷静、慎重,这使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倒退,而且在各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3.
考察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两国战略契合点的多少,它决定着两国关系的可协调性程度及其未来走向。中俄关系在第二个十年关键期实现全面提升的首要工作是协调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俄两国相当长一段时期共同的国家任务是通过战略性结构调整来发展知识信息经济和构建创新型国家。我们要在抓住谋求发展这个共同战略的基础上,认识到中俄关系可协调性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从而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中俄关系的可协调性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在外交上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俄关系在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后,迎来了有史以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是,在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看清影响中俄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把握好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意义重大,事关全局.本文从影响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的视角出发,就文化给中俄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行一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俄自建交以来 ,两国关系不断发展。中俄关系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特征 ,成为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 ,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新起点。只要两国抓住时机 ,共同努力 ,就能为中俄关系创造一个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俄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冷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在十多年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主要体现在:从结盟转向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从对抗转向协调、合作;从意识形态利益至上转向以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由理性因素代替非理性因素;机制化建设是两国发展关系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与现实中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是促使中俄关系稳步发展的关键要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主义基础是双方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即政治上有共识、经济上有互补、安全上有共同需要、外交上有战略一致等四个支柱。但双方的经贸合作进展不如人意,两国间在首脑会议上达成的协议,常常会由于各自政府强调其国家利益而不能实施;俄罗斯国内普遍流行“中国威胁”的宣传和认识;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牵制影响;历史遗留问题上的分歧等因素却制约着中俄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以来,中俄关系在两国的共同推动下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形成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国家关系。中俄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相似的目标和对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一致渴求,双方都愿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构成合作的优越条件,产生了互利的良好结果。两国对于国际形势的看法以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所采取的对策,也有着许多的共同点。中俄关系堪称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典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总体态势是:在坚实基础上奠定关系,在互补基础上增强合作,在共识基础上应对世界,在互信基础上排除干扰,在成就基础上持续跨越。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苏、中俄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深刻认识中苏、中俄关系的曲折发展历史,从中进行规律性地总结分析,对中苏、中俄关系国家利益、关系模式等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研究,以期从中苏、中俄关系在经济发展轨迹中总结出一些对维护国家利益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关注周边国家的外交动向,对有效开展中国的周边外交大有裨益。近些年,印韩两国积极活跃于国际舞台,双边外交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与两国战略共识的取得以及利益的趋同密切相关。经济上共赢成为推动印韩关系发展的主动力;战略上的共识将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民用核合作是个双赢策略,也是双边发展的潜力股。两国可以在很多领域实现互补,两国关系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孙学峰 《教学与研究》2007,58(11):55-60
2005年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追求什么样理想的国际秩序?二是崛起的中国如何发挥作用将理想的国际秩序变为现实?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不但为中国未来的对外政策规划了战略方向,同时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出了不少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方向和与中国崛起紧密相关的研究问题.前者包括安全观念变化、国际安全制度/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安全关系、国家间互信合作等的研究;而后者则主要包括中国如何缓解崛起困境以及中国如何借助发展优势推动地区/全球的共同发展.要完成这些研究任务,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人员需要更加注重经验问题的研究,并且逐步加强与政策研究人员、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从革命性的社会变革与社会动荡走向建设和稳定的新时期。随着中国在俄外交政策中定位的不断明确.中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中俄关系虽然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问题,但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依然是可预测韵和乐观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中非关系的外交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总结:中国与非洲国家要在政治上增强相互信任,经济上扩大互利双赢,安全上加强相互合作,国际事务中密切配合等,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发展中非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安大线”问题是中俄关系发展,尤其是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如处理得好,对双方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如处理不好,则会直接影响到双方在各领域的进一步合作。文章围绕“安大线”产生的背景、经过,尤其是对未来中国石油安全之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意在说明非传统安全因素,尤其是石油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中国政府必须对“安大线”之争所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思考,提出详实而正确的对策,以做到在未来经济发展之中的有备无患。  相似文献   

15.
和平发展战略与中国安全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安全领域,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心所在。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凸显及其巨大破坏力,直接冲击了以国家作为主要甚至惟一安全主体的传统安全理论,使长期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观扩展成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人类安全等在内的综合安全观。中国倡导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开创了建立在相互信任、不结盟和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合作协商来实现相互安全的新安全模式。而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入手,对最近十余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发展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透视。大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国际制度学说、建构主义流派、国际战略探讨、全球化问题追踪、国际政治经济学、联合国研究、民族主义、地区主义、女权主义等主流或热门理论,小到政治文化分析、生态政治学、国际关系伦理学、英国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等边缘或支流学派,乃至主权研究、安全研究、国家利益研究、方法论研究、“中国特色”研究等核心问题,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主要内容,均受到作者的关注和点评。论文既简明提示了所获进步的主要内容及其背景,更扼要检讨了现有问题的各个方面和下步发展的方向,着重强调了这一学科在当今中国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