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时间是空间的隐喻,这一命题有来自多个学科的证据。语言学证据显示,现代汉语时空隐喻体系由四个运动隐喻系统和一个体隐喻系统构成;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时空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空间域理解和建构时间域。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主张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已有心理学实验证明,时空隐喻的语言加工中存在空间域向时间域的映射,时间心理表征受到空间心理表征的影响。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可侧重考察儿童对时空隐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时空隐喻是理解时间概念这一人们认知的基本范畴的一种主要方式,Lakoff将其分为自我移动隐喻和时间流动隐喻两个子类。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并结合英、汉两种语料,根据时间空间化的横向和纵向模式,提出了自我移动隐喻的"前/后"模式、以观察者为中心的时间流动隐喻的"前/后"模式、以事件先后顺序为中心的时间序列性隐喻等模式。由此进一步探讨英汉时空隐喻异同,认为英汉语中都存在自我移动隐喻及时间流动隐喻,但汉语时间认知偏向时间的序列性特征而英语侧重时间流动性。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认为时间不可分割,不可计算,难于量化,处于动态之中,而空间是可以计算和量化的,是静止不变的。时空的这些特性反映在语言中就是以空间隐喻来表达时间。古希腊人的这种时空观念也是人类早期时空观念的缩影,为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找到有力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论唐宋诗词的时空结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同时也是古典诗词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由此出发,章将唐宋诗词里利用时间和空间关系构章谋篇的样式归纳为三种,即时空平行、时空错综、时空隐喻;这不失为进一步透析古诗词章法意境的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6.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存在的基本形式.结合现代时空观,从时空结构入手,尝试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时空关系归纳为时空平行结构、时空错综结构和时空隐喻结构,寻求赏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常规隐喻中的垂直性空间隐喻,亦日益凸显其研究价值。本文拟从垂直性隐喻的形成基础出发,探讨垂直性空间隐喻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常规隐喻中的垂直性空间隐喻,亦日益凸显其研究价值。本拟从垂直性隐喻的形成基础出发,探讨垂直性空间隐喻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喻叙事是《寻梦环游记》的一大特色,也是影视作品常用的叙事策略。影片打破以往生死对立的传统认知,以"人生即旅程"这一经典概念隐喻为主线,运用隐喻思维把生与死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影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时间空间等要素整合于"人生即旅程"建构的多个心理空间中,凸显独特的生命意义。本文具体阐述了人生隐喻、死亡隐喻与家族隐喻三个经典概念隐喻在影片中的意义建构路径及其对影片主题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124号作为《宠儿》中独特的空间意象具有空间与时间上的双重结构。空间结构上,124号的门廊、楼梯、火炉和病榻作为四个空间联结点与小说人物尤其是赛丝构成了多重隐喻关系,从中可以确定赛丝与124号之间的高度同一性;时间结构上,宠儿与保罗·D二者身上隐喻的两种时间性赋予了124号两种迥异的时间结构。因此,宠儿与保罗·D围绕赛丝的争夺可以视为两种时间结构对124号空间的争夺。这两种时间结构与124号的空间结构共同构成了不同的时空结构景观,隐喻了黑人的两种时间观念及其在生存空间中的表现。小说结局以保罗·D的曲折胜利启示了黑人种族必须学会接纳过去,建构起一种更为开放包容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理解始于辨认其中的比较,然後按本义比较方式理解。Glucksberg和Keysar(1990)提出,隐喻是范畴包容性断言,本体被归于一个用喻体命名的临时范畴。本文举证支持了这一模型。另一问题涉及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Gibbs(1992)坚持认为,隐喻是长时记忆中的概念映射的实现,隐喻理解利用概念隐喻。范畴包容模型认为,隐喻理解无需调用概念隐喻。本文论证,概念隐喻是在隐喻理解後被认识的,其作用是解释隐喻的系统性。结论:比较过程和概念隐喻在隐喻理解申没有被使用。隐喻理解是一种范畴化过程,把本体归于一个喻体代表的上级范畴,井把喻体的特性赋予本体。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 for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standard setting by considering the extent to which that understanding is based on metaphors. I argue that through the metaphors ‘more is up’ and ‘good is up’ we spatialise concepts that are not intrinsically spatial. Human abilities form a distinct conceptual category, with complex and varying rules for the correct usage of different ability terms. The fact that most abilities can be discussed in terms of both ‘possession’ and of ‘more or less’ invites reification, spatialisation, and hence the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metaphors. Insights into the measurement of abilities can be gained by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how ability terms are used in normal discourse, especially of athletic abilities which are partly quantified in terms of attributes that are physically measureable. The fuzziness of natural language creates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understanding standards in both psychometrics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13.
颜色隐喻认知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而且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认知体系和一种思维方式。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特征;其次分析了颜色的概念隐喻特性;最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14.
现代大学治理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和市场等内、外部相关权力主体,其组织隐喻因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的组织隐喻会使大学做出不同的治理模式选择,选择结果代表了治理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鲍曼·李认为,大学有"工厂"、"家庭"、"丛林"和"剧场"四种隐喻,它们可能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大学之中,也可能存在于一所大学的不同情境之下,这反映了该组织"科层"和"知识"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11部莎剧,认为莎剧中的“人生”概念通常被看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行为,可以借助空间和时间识解和表达,但作品中“人生”在精神、感知方面的特征并未成为人们认知的焦点.常规隐喻在莎剧的“人生”隐喻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构建新奇隐喻的基础.对莎剧概念隐喻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正确解读莎剧的文学内涵提供认知依据,还有助于深入认识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语言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常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视觉与嗅觉、味觉、触觉、听觉感官相通的“一通多”视觉通感。这类将其他感官特征映射到视觉感官的隐喻性表达,是建于视觉的独特生理特征和源于过去经验的认知联想基础之上的。视觉通感的认知构建,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官域间的相似性心理联想;二是其相似性的认知突显。  相似文献   

17.
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2018"当考拉遇见熊猫——中澳友好微视频大赛"宣传片》为研究语料,运用多模态隐喻理论对该宣传片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宣传片以多种模态的形式构建了"具体是具体"的隐喻、舞台隐喻以及其他更基础的概念隐喻,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大赛的主题及意义;同时运用大量的转喻,以部分或原型成员来代替整体,使宣传片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澳洲人民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澳洲人民对中国的友好之情。因此,多模态的呈现方式使宣传片更加形象直观,能够让人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获取大量信息。  相似文献   

19.
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中表达时间概念的重要手段。莱考夫提出的"时间流逝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英汉语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a parallel is drawn between Steven Hawking’s use of common and novel metaphors in his evolving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similar use of common and novel metaphors by educators in four school contexts attempting to illuminate their experiences of school reform storied and restoried over time. The epistemic role of novel metaphors is unpacked through examining the plotlines of the metaphors, the morals of the metaphors, the freedom of the metaphors and the teacher knowledge implications resident in the live metaphorical utterances. Through the use of self‐selected novel metaphors, both Hawking and the educators merged propositional and non‐propositional knowledge that was bound up in persons—and communicated across people—in deceptively simple, though infinitely complex, 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