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天人合一"是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和融的道德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契合点一直被探寻。朱熹以"心之德、爱之理"释"仁",把标示情感之"仁"提升为道德本体,唯"仁"能承载沟通"天、人"的重任;以"仁者天地生物之心",扩展了"仁"的主体指向为人和天地,凸显"仁"是"天、人"的终极价值表现;以"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彰显求"仁"为贯通万物的过程,践"仁"为"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朱熹的"仁"成为"天人合一"价值意义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对“中和”思想的探究是朱熹真正建立其哲学体系的开始.朱熹的“中和”思想历经了“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两个阶段.旧说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论之,新说则从心统贯“未发已发”角度来论之.虽几经曲折,但逐渐确立了以“心统性情”来融摄“中和”思想的哲学体系.然朱熹虽以孟子的心性、道德思想作为其理论依托,但最终成就的则是与孟子不同的一套为学路向.  相似文献   

3.
告子“不动心”境界乃为义理上的,孟子“不动心”是包含义理层面的人格修养境界。对于“不动心”之心,告子所指是情感心和认知心,孟子的则是道德理性之心。告孟“不动心”境界不同的原因在于孟子反对告子达到此状态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之进路,从而主张“知言”,义由心生,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和知性双重作用以明辨天下言论。告子主张以外在规范之“义”量度天下之言,认知心次于外在之义。告孟对于“言”与“心”之关系、“心”和“义”之内涵的理解不同,源于他们在人性论和“义”观点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如从学李侗、 《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5.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在朱熹的知识论中,他很是强调以格物致知之功,穷究天下万物客观之理。通过格物以完成其道德上的目标,这体现了朱熹知识论的伦理说教性;追求知识,则凸显了其知识论中的理性之光。朱熹知识论思想的这一双重特性,把世人引向了一个无限的知识与道德互发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江西金溪县青田村人,1172年登进士第,官至荆门军(今湖北当阳)知军。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心学家。与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齐名。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经过明代中期王阳明的发展,成为“陆王心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陆九渊“心学”的当代价值为视点,作出自己的概括和论述。陆九渊“心学”内容深广,不仅对我国中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过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和意义,主要是:道德建设论价值;教育思想论价值;心能开发论价值;学术独创论价值;环境保护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的价值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应重在"育心",由内至外强化他们"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实现了心与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蒙教育思想是宋明理学家朱熹德育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朱熹的童蒙教育从理论上看,其教育内容主要是"洒扫应对",教育原则是"禁于未发",教育方法是"各因其材"。在实践上,朱熹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制订儿童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对今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朱子读书心德是朱子对读书人提出的读书时所须涵养的心性道德。朱子认为读书须在心性上下功夫,涵养静心、宽心、虚心、耐心、专心、细心、疑心、存心等读书心德。朱子读书心德对于当今读书人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地位,朱熹建构了自己的人性论和伦理学说,并且提出了"天命之性"、"气质之性"、"道心"、"人心"、"天理"、"人欲"思想。"天命之性"属于社会属性,"气质之性"既包括社会属性还包括自然属性;"人心"离不开"道心","道心"也离不开作为物质基础的"人心";"天理"和"人欲"根本对应,要以"天理"消除"人欲"。朱熹把"三纲五常"提升到"天理"的高度,从而虚构了作为绝对精神本体的"理"。朱熹的人伦哲学是当时农民的精神桎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李倩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103-104,123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其中,"明人伦"的德育目的观、"学以渐而至"的德育阶段观等思想,对当今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就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之同异进行了辨识,认为两者在宇宙本源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知先行后"与"知行合一"的理论彼此对立,而在道德修养上二者亦各有所见。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在长期的德教实践中,他提出了循序渐进法、养成教育法、启发诱导法、意志锻炼法和自我教育法等德教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当代德育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陈凤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8):104-106
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其理学教育的中心就是道德教育。论述朱熹道德教育目的、阶段观,以及注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等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现实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熹"知行"思想是其哲学思想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朱熹哲学思想的整体风貌,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统治者奉为圭臬。从学思行不可偏废、精察力行以及博文约礼三个方面对朱熹"知行"思想进行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