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但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因素,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牵涉其中的两国国民对彼此的认识与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国家形象在日本的建构,直接关系到两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日本的建构,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竞男 《天中学刊》2005,20(6):106-109
认为中国当时的民众愚昧、麻木、落后而不觉悟,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它尤其表现在他前期的小说和杂文里。鲁迅的民众观,是在对民众精神状况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民众的客观现状有关,也与其某些主观因素相关。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初衷、思想的悲观及潜意识里天才与庸众对立的立场对其民众观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使用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BS)数据,从跨国比较的视角分析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形象的认同。比较基于如下两个维度:一是中国形象在泰国与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比较;三是中、美、日三大国在泰国的国家形象比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泰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度普遍高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在泰国民众心目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与日本旗鼓相当,中、日两国的形象略好于美国的形象,甚至在认可度的最高点上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度比日本还高,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泰一家亲"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5.
体验经济全面盛行,体验的理念也在各行业中被广泛运用,景观设计界同样如此。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用"体验式景观设计"来应对传统城镇化建设中街道景观的"同质化""冷漠化"现象。以巴彦浩特镇王府街街道景观为例,探讨小城镇街道体验式景观的营造理念及途径,促进小城镇整体形象的塑造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打造外来观光者对小城镇的特色印象。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众现。本文对毛泽东民众观的形成条件、毛泽东民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至上观、人民主权观、群众路线观以及亲民作风观等)和毛泽东民众观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常波 《文教资料》2008,(33):57-58
马建忠于19世纪末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提出了基于传统比较语言学的"善译"翻译理论,但是没有得到当局和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重视.导致马氏译论被边缘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当时的主流翻译观、语言观和文化观,当时的翻译活动情势,马建忠译论自身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随后严复译论的登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识字运动、民众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民众读物的编辑和改良工作越来越得到知识界的重视,但在如何处理传统民众读物与编辑新式读物的问题上,当时的民众教育界和知识界有着不同看法,不过在对传统民众读物的批判以及新式读物内容的现代性上并无实质性分歧。文章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梳理,期望能以民众读物为突破口来再现知识界的民众意识与底层关怀。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的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速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文革与非文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族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者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者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形成了内客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众观.本文对毛泽东民众现的形成条件、毛泽东民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至上观、人民主权观、群众路线现以及亲民作风现等)和毛泽东民众观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反映了他们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基本认识,其形成和演变是中日两国国力以及在东亚政治舞台上角色转换的真实反映。以"脱亚论"和"亚洲一体论"为代表的两种中国观是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演变的重要理论依据,它们对近代以后日本的政治目标、国际战略、对外政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我们仍可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窥见其踪影。探讨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进,对于深入理解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演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业分散"思潮源于欧洲,其核心理念在于,实现都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战爆发前,"工业分散"思潮逐渐在中国知识界形成和发展起来。究其原因,主观上是受欧美经济思想影响;客观上在于寻找改善本国工业布局失衡状况的方法,以及巩固国防经济基础的需要。当时的中国已初步具备进行"工业分散"的可行性条件。由于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没有达成一致,知识界就此展开一系列论争,并提出一些颇具思考性的问题。这一思潮对当时和抗战时期工农业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演绎推理必须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比较了因明与墨辩关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相关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因明中的共许要求、相违过的产生以及九句因中的第五句因的产生就是为了避免违反三大基本规律的结果,而墨辩中的"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攸,不可两不可"等也是如此,从而证明了在因明与墨辩中也同样有对逻辑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中讨论了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关注古村镇的社会性热潮.在指出古村镇热潮的全球化、都市化发展之大背景的同时,分析了古村镇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得以"再发现"的意义,以及古村镇之被赋予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古村镇的热潮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动向,反映了都市居民对于"乡土中国"的眷恋,意味着现当代中国社会对于"传统"的某种回归,以及对于文化"故乡"的重新认同.此外,还对古村镇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运动中以及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古村镇同时也作为现代村镇可能会发生的变迁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党派倾向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党派倾向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印象评价和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党派倾向越保守的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评价越低,越倾向于认为中美两国将趋向疏离和对抗而非交融和合作。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早期函授教育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论证,将其形成过程分为萌芽、雏形、形成三个阶段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早期函授教育发展与形成的特点及当时函授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分析总结,为当代函授教育的建构和实践提供史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尽管我国目前已出台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但是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这种刻板印象影响着职业教育政策的执行,也影响着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破除民众关于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对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民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主要是受传统知识观和传统人才观、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形象构建、唯学历论的社会评价机制等影响所导致。可从发展职业技术争优观念、加大媒体的正向宣传力度、调整职业教育升学考试结构等方面着手,探寻职业教育刻板印象的破除路径,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形象。  相似文献   

19.
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正式出现了艺术本位论,以余上沅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立足艺术本位和戏剧本位两个基本立场,对中国传统戏曲、西方戏剧进行了重新评述,并试图从现代性、民族性、艺术性等方面规划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中国现代戏剧理论中艺术本位意识的形成,既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戏剧观的影响,也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审美非功利性的认同从文学领域延伸到戏剧领域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是其国际秩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这一时期日本的东亚政策。由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不断遭受欧美列强蹂躏的现实和在传统秩序下中国处于中心位置的历史原因以及其它多方面的因素,近代中国之于日本,既有弱者的一面又有强者的一面。近代日本中国观的这种彼此矛盾的双层构造使日本在制定和实施东亚政策时呈现出矛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