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学习动机量表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倾向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使用问卷调查280名大学生,并从中选出240名有效问卷。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动机水平上,男女生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外生动机的依赖他人评价和追求回报两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女生在创造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创造力倾向要强于男生;学习动机总得分与创造力倾向总得分存在显著相关,并且内生动机对创造力倾向的影响高于外生动机;学习动机内生主导型的学生其创造力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学习动机外生主导型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湖南省6所二本类的高校1 64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总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总分的平均分为109.71。与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等因子呈正相关(r=0.203,0.231,0.153,P<0.01),与父母养育方式中的过分干涉父呈负相关(r=-0.107,P<0.01)。有创造性潜能的大学生的过分干涉父和过度保护父的因子分明显低于创造力倾向一般的大学生的因子得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外向、神经质、过干涉过保护母等因子能预测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结论:EPQ个性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均影响着大学生的创造力倾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若干所985工程、211工程及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运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量表》测量其创造力倾向发现,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倾向水平较为一般,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倾向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的差异不显著。据此,提出了对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思考和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如今企业对人才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创造力的内涵、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树立科学创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玩兴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丰富国内关于玩兴的研究,并为大学校园创造力培养的环境提供参考意见。抽取高校创新大赛参赛者和郑州大学在校本科生各100人,分别组成参赛组和对照组,团体施测成人玩兴量表( APS)和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进行相关研究和比较研究。APS得分男女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玩兴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APS与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皮尔逊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参赛组和对照组在APS和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得分上的t检验均达到差异显著。说明大学生玩兴和科学创造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症状自评量表和学习动机量表,对陕西某高校2 887名大一新生进行网络心理测评,考察创造力的现状、特点及其与心理症状、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生创造力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挑战性、好奇性、冒险性和想象力,51.40%的新生创造力较差;新生创造力总分及因子分的性别和学历差异显著,男生高于女生,本科生高于专科生;新生创造力总分与心理症状、学习动机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见,新生的创造力较差,其性别、学历差异明显,但与心理症状、学习动机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7.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靠创造性教育。教师在创造性教育中起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对创造力的理解不容忽视。研究表明,教师对创造力存在偏见,这种态度表现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各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消除偏见,社会心理学提出群体内接触这个概念,这对消除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偏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怀庆 《考试周刊》2015,(25):136-137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年轻一代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据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得心应手,走上社会后也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胡灵敏 《云南教育》2004,(11):11-11
智力素质与创造力素质教育科研权威部门研究认为,创造型人才的形成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智力因素,创造性品格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非智力因素。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因此,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并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创造性能不能教“教”是“把知识和技能传给人”。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能打破常规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能力;而技能则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技能是完全可以由老师传授的,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创造性不是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典型行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量表对北京城市学院的53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大学生群体创造力发展水平的特点。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对大学生创造力发展水平有显著影响;生源地、独生子女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学习成绩排名与大学生创造力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学优生的优势显著高于其它学生。  相似文献   

11.
数学创造力作为数学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数学能力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研究表明,男女生的数学创造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的数学创造力水平比女生高,在各个影高因素方面也是男生表现得更为优秀,但总体水平都比较低,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因素对男女生数学创造力作用的重要性存在不同的次序,即数学创造力的回归路径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创造力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从一个整合的框架中去理解它。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创造力测评方法加以修改和组合,尝试建构一个多维度和全面的量表测评体系来测评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并以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部分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浅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的具体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人才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人才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创新型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对国民整体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必须首先从幼儿抓起。然而幼儿的创造力与成人创造力又有所不同。幼儿的创造活动的价值往往是相对于他自身而言的。它的创造产品一般也不具有社会价值。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它的重要性,而应寻求各种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双语水平和双语经验对大学生创造力态度的影响,采用创造力态度量表考察了1080名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创造力态度及其发展。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创造力态度总分以及在对自己观念的信心、对于新奇的欢欣、理论和审美倾向、对刺激性表达的接受、向往新颖与奇迹5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这种差距有随着年级增加而扩大的趋势,表明双语水平和双语经验对大学生的创造力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标准的卡特尔人格量表对我校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创造力现状,揭示高创造力的学生与一般学生之间的人格差异,并提出针对性培养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理论上对创造力要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认识.在实践上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其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以使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型教师是关键,本文从影响教师创造力发挥的内外两大因素着手,寻找和研究德育教师创造力挖潜、培养与提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美育与创造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理论界较为重视智育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而美育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事实上,美育在促进个体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着创造力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还会有助于整个精神创造力的成长。一、美育与创造力的发展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如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发明与制作新事物的实践能力等;另一个层面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即不断实现和更新着的生命活力。后者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也是前者的基础和源泉。个体创造力发展关键期在童年。儿童时代是生命力勃发的时期,也是创造力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哈特劳布说:“任何儿童,不管他的出身和天赋多么不同,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创造力是思想的能力和行动的能力的结合,是探索精神和发明欲望的成果,因而创造力的激发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表明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特别重视学习素质、思维能力、创新人格、问题意识以及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一般创造力发展与科学教育的结晶。研究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 ,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力理论 ,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落实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内涵、表现和发展以及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 ,旨在引起全社会对培养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