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千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印总督蒙巴顿上任时,艾德礼给他的指示是:“英王陛下政府的明确目标是,通过按照内阁使团方案设立和运作的制宪会议,获得一个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统一的政府,如果可能,让它(土邦)留在英联邦内,你应该尽你最大的能力说服各党派为这一目的而努力。”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2.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3.
人们普遍认为,印巴分治是艾德礼政府实行英帝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实际上,艾德礼政府推出蒙巴顿方案并非其主观意愿,艾德礼政府的主要成员一直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并为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分治既不符合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主张,也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实行印巴分治实为印度当时的局势所迫。  相似文献   

4.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分治悲剧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如果从英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印度后来种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地考察战后英国和印度的局势、英国的利益要求、艾德礼政府对印度问题的态度及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可能性,人们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并无分裂印度的主观动机,相反,印巴分治是国大党和穆斯林领袖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置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的。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政治领袖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计划经济是艾德礼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欧洲社会党人认为,艾德礼工党政府没有实行让·莫内等人在欧洲大陆提出的以某种计划为基础的经济政策,而是采取了国有化但没有计划的政策。[1](P.257)实际上,艾德礼政府还是提倡经济计划的,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工党在这方面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1945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采取了国有化和福利国家等重大决策,大力推行其“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工党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思想来源有两个方面: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工党确立起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同时,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凯恩斯主义出现了。英国社会主义主张国有化和公平分配,而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增加投资。一种是要求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产物,一种是资本主义要求自我调整的产物,这两种理论惊人地相通。凯恩斯主义和英国社会主义的结合,便成为战后艾德礼政府内政改革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1945年至1951年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次改革奠定了战后英国共识政治的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工党社会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试验。  相似文献   

8.
艾德礼是现代英国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在英国中下层民众当中拥有相当威望的工党领袖。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对战后英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过,艾德礼的社会主义基本上就是他所追求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在基本价值观方面,新工党并没有完全割断同旧工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党提出了“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谋求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方针,愿意在共同点或相似点上同包括工党在内的所有国家的社会党进行接触和对话。中国共产党对工党和社会党确立了一个既现实又科学的态度:“尽管这些党一般都不赞成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也有各自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归根结底,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选择,这方面的分歧和差异不应当成为谋求相互了解和在广泛的领域里进行合作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术界对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开始了重新审视和评价。不少学者对这次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许多论文改变了以前学术界对这次改革所持的否定态度,越来越多的著作倾向于肯定其进步性质。其中,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倪学德博士撰写的《和平的社会革命——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研究》就是较有新意的一种,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权力寻租"问题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政府在配置宏观资源时因为权力寻租而无法达到最优化。抑制这一现象产生的途径除了传统道德教育以外 ,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人”角度合理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显得更为有效。市场经济比重增加使得寻租者行为空间缩小 ,而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使得寻租者在面临权力寻租行为时有着更大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11.
艾德礼政府大国防务政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德礼政府坚持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全球防务政策,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1947年与1950年的两个防务计划上。两个防务计划有五个特点:在防务上依赖美国的同时又与美国拉开距离;把苏联作为主要敌人又避免过度刺激苏联;英帝国和英联邦是防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远东在防务中处于次要地位。防务政策的演变体现出两个重要趋势:从软化苏联到更加依赖美国;中东防务的重要性逐渐倾斜为欧洲本身的防务,而冷战的爆发与升级是促成这两大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及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地方自治的推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土豪劣绅。然因惩办土劣力度不足,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事业的推行离不开"公正士绅",地主豪绅的势力不降反升。随着地方自治事业的推行,地主豪绅不仅把持乡村行政机关、垄断乡村政治机构的组成分子,还勾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党员与基层官员;随着保甲制的推行,地主豪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地主豪绅势力的强化使得地方政治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县以下基层政治从传统的乡族自治向现代民主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转型,肇始于清末宪政,历民国而不辍。"溶保甲于自治中"的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基层政治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新县制时期(后苏区时代)的赣南,进行过大规模的基层政治转型制度建构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以为,大多数学者对新县制乃至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治转型的评价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4.
In the late 1930s the Spanish Civil War captured the international imagination to an extraordinary degree. As in other countries British men and women were moved to intervene directly and the memory of the war, and of British participation in it, has held an enduring appeal in the UK. The Civil War was also notable for its use of the visual as a weapon of propaganda, and the Spanish Republican Government deployed visual imagery to great effect as an instrument through which it exhibited its progressive educational and welfare reforms to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visual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placed children in Republican educational colonies in Spain that are preserved in British archive collections. Taking as its starting point a series of photographs of children in colonies gathered together a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Brigade Memorial Archive in London, the paper will consider the construction, use, and circul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associated texts by British and American political and humanitarian networks and their subsequent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in British archival institutions. The paper will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ages and texts as pedagogical and political agents and explore how their meaning shifted as they travelled through a range of performative spaces on a journey from their construction as artefacts designed initially to record and communicate the Spanish Republic’s progressive educational project, to commemorative objects in the archive.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希望透过分析中央政府和天津市政府在天津经济发展中作用这一问题 ,参与探讨如何解画结构与行为体能动性间辩证关系的讨论。通过对在天津市利用外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实践形成的过程中天津市政府和中央政府影响的分析 ,发现天津市选择既重视经济发展又关注民生的发展方式 ,是在中央政府和天津市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中央政府对天津市政府的影响很重要 ,但不容忽视的是 ,天津市政府是在对中央政府的利益偏好进行评估和解释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策略选择。而且尽管他们之间的利益偏好比较接近 ,但他们仍然存在相互作用 ,各自有自主行为的空间 ,其行为选择同样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矛盾与冲突 ,也同样可能带来合作。至于结果究竟导致合作还是矛盾 ,又是如何形成的 ,端赖于对行为体间互动过程的“历史细节”的详尽挖掘。这是全面呈现“结构 -行为体能动性”间辩证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诺那事件是民国时期藏族活佛诺那凭借中央政府支持,于1935年10月在康北发起的反对川康地方实力派刘文辉,欲实现其"康人治康"的地方自治主义理念的地方政治事件,同时也是蒋介石暗地授意支持地方民族精英通过发动政变,削弱地方势力,达到控制西南的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conflict that arose in 2004 between a federal court's oversight of desegreg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school choice provisions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in Pinellas County, Florida. School system leaders challenged the statute on the grounds that it would likely disrupt a controlled-choice plan designed to achieve racial balance as part of a court settlement to its desegregation case. The judge ruled that no changes could be made to the prior court order mandating these balances through 2008.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the county school superintendent and school board attorney,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ounty's decision to seek the judge's protection and analyzes several attendant conflicts. These include the legal conflict between two federal mandates, desegregation and school choice; the political tension arising between local and federal officials resulting from the changing nature of federal authority with respect to desegregation; and the policy-related conflict between test-based accountability and desegregation in southern school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领导层主要来自婆罗门中上层的事实决定了国大党对土邦采取了拥护王公统治的政策。随着国大党左派逐渐掌握领导权,国大党也要求王公在土邦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制,但对土邦奉行温和的不介入政策。面对印度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大党对土邦开始转向公开介入政策,将英属印度与王公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融为一体。对土邦采取从软弱到温和再到强硬的政策反映了国大党逐渐走向成熟、实力逐渐增强的历史进程,注定了两个印度必然统一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