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品质发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而且对他们进入成年以后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笔者简述了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并就与青少年心理保健有关的因素加以分析,以期对社会转型期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任何个人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及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受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所受的教育、操作活动和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尝试对影响青少年规范意识及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多种因素进行研究,阐述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及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董妍 《中国德育》2009,(11):90-90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是家庭与儿童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行为遗传学领域的资料显示,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因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逐渐增强。遗传因素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亲社会行为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对家庭环境的测量也显示出遗传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渴望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但却由于对个体的社会角色缺乏足够的认同,没有适应这个时期个体所应遵守的规则,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不适应"的问题,有的人际关系紧张,有的不愿离开家长,有的仇视社会,有的无视生命——这些问题的发生是有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本文结合具体事例从青少年心理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规则,以适应社会,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介绍"适应""社会适应"基本概念,分析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基本功能以及层次与结构。阐述适应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内心与外界互动的持续过程,是个体发展与成熟的重要标准;社会适应具有调节、发展、支持、动力等诸多功能;社会适应从结构上看包括了二因素说、多因素说、类型说和纬度说。  相似文献   

6.
发展犯罪学侧重研究青少年年龄与犯罪的关系、犯罪人的分类及青少年犯罪成因.从发展犯罪学有关青少年犯罪成因的相关研究中,总结出影响青少年犯罪尤其是两种类型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体冲动性或低自我控制、家庭背景、学校适应、同辈关系及成熟代沟.目前发现发展犯罪学的研究结论尚有不一致之处,并且缺乏中国背景下的实证研究,未来还需要就发展犯罪学在国内的应用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高中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时期是职业价值观从萌动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个体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个体心理因素与社会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学者们多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变迁对青少年人生观及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较重视社会共性因素的研究,而对学校、家庭、青少年个体差异的研究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是家庭与儿童发展,尤其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行为遗传学领域的资料显示,个体进入青春期后,随着年龄  相似文献   

9.
刘菊 《考试周刊》2009,(36):224-225
本文从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入手,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并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受多种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的影响,探讨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累积效应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社会适应不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危险性和保护性因素可以从领域、与结果的关联性和稳定性程度等角度进行划分;危险性因素的累积效应模型主要有叠加、恶化、饱和及中介模型,保护性因素的理论模型主要有补偿、保护和挑战模型,但实际应用中较少考虑各类模型的整合;社会适应不良的干预趋向于采用包括个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在内的多元综合性生态学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影响儿童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学校环境因素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力是个体生存和良好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创造力的发展需要优良的环境支持.作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学校在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以下从教师态度、教学策略、班级气氛、校园活动和学校教育体系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创造力发展的学校环境因素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校教育环境在培养儿童青少年创造力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对有关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及我国创造力教育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个体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必须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中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一员.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影响,不断进行社会化,在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了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和大众媒体等五个方面,不同因素之间的影响并不是相辅相成的,常常是公开冲突的.随着大众媒体中的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个体社会化受其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网络,在新一代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作为上网群体的多数,其个体社会化必然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情感自主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降低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自我管理、自我决定,并认识到要对自己的行为、情感负责的心理过程。青少年情感自主性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脱离家庭成长为独立的个体非常重要。青少年情感自主性的发展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广渝 《考试周刊》2008,(5):224-226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社会适应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社会适应在内容上的多元性、结构上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范式上的分野,使得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研究呈现出多元的学术形态.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虽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快乐感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随机抽取广州地区5所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784名中学生为被试进行测查,探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适应行为的七个因子除了社交适应外都对主观幸福感起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分别解释个体主观幸福感5%—22%、5%—26%的变异,学习适应是生活满意度稳定的正向预测因素,独立生活是负性情感主要且稳定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适应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衡量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状况有着重要价值。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哈尔滨、北京、西安、武汉、昆明、上海和广州等七城市共4898名中学生施测"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以考察我国城市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总体状况。结果表明,七城市青少年的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城市青少年在人际和自我领域的适应状况优于行为和环境领域;二、男生在自我、行为和环境领域的适应优于女生,而女生在人际领域适应好于男生;三、所在城市的GDP水平对青少年社会适应也有所影响,在自我肯定、自我烦扰、违规行为、积极应对以及消极退缩5个维度上,欠发达的第三类城市优于第一、二类城市;四、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在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所有维度上重点学校都优于非重点学校,两类学校的学生在三种社会适应状况类型中的人数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大多数维度影响显著,与中、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相比,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中,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城市弱势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本文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当代城市弱势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现状,并提出从社会、家庭、学校、社区、个体等多个层面来进行调适,以期促其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互联网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青少年品德的形成不只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个体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视角看,互联网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作用有:1.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进行道德自我认知,形成道德自律;2.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拓宽道德视野,提高道德判断;3.有利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进行道德创新,建立自主型的新型道德;5.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新的道德观念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共同体”,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青少年的品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