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它体现了师生主体间的理解、交往与对话。对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相关理论和实验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确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的正确认识,为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使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和主体性在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架构中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彰显,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主体间性”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民主平等是实现师生主体间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合作互动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核心,相互理解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条件,对话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可行途径,共识与共享是师生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增值评价理念下,对语文课堂非期待答案进行关注与探究,明确非期待答案具有重要意义:助推课堂教学从静态预设走向动态生成;探索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可实践方法;提供探寻课堂交往与对话的新视角;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从三方面对非期待答案进行引导:期待真实生成,寻找灵动课堂;重视评价互动,提升教学智慧;鼓励主动开放,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师生对话交往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对象化、工具化倾向,它悬置了情感关怀,遮蔽了主体间性,湮没了心灵诉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追求双向度主体之间平等、协商与尊重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当前师生对话交往所追寻的价值意义相契合。因此,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从以自由平等为规则,创设"理想的话语情境",以尊重信任为支点,建立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以真诚理解为原则,构建师生对话的"合理空间"着手重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广义认识论的视角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文章在揭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重要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对话,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关键是欣赏。  相似文献   

6.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发展状况。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生权利主体单向化,二者权力结构失衡;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教学冲突突出;师生角色定位失衡,教师与学生交往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需要在权利视域下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即"实现师生权利主体的双向化,平衡二者权力结构;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化解教学冲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助于建构理性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交往理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生成。基于此,在现代课堂教学交往中,合理性的教学交往应以目的性交往统整工具性交往,以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为旨归以及借助有效的言语行为从而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对话视域下的阅读教学强调教学文本的对话性与生成性,这是一个师生本三元主体多重对话交流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师生本三主间性的对话机制涵括以下几种文本对话形式:师生与文本主体间性的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和师生与生生主体间性的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对话文本。在对话教学过程中,通过激活师生的期待图式结构、掌握一定的对话策略,可望达到师生本三者的视域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对话生成文本,从而扩大原教学文本的内涵,拓展认知主体的认知空间。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课堂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交往教学理论: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合作、交流等交往方式, 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分和相互作用,给学生提供参与、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合作精神,如语言能力、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对由此教学理论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工程应用类课程教学中师生交往主体间性的缺失,阻碍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沟通,抑制了学生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工程应用类课程教学必须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考虑平等性、交互性和导向性,激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主体交往模式,通过对话和合作,实现师生交往的主体间性,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提高工程课程教学实效,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课堂交往是指作为自由主体的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相互之间所达成的对话、理解和沟通,从而达到每个人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沟通,以及在对话和沟通中师生对课程教材文化的理解、筛选、培植都体现了课堂交往形式的多样性。因此,课堂交往的有效实现也必然建构在这种多样性的路向上。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是师生问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语言交流、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探讨了目前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堂提问的目的,对如何改进和优化课堂提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有其特殊性。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语言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会话技能为重点,以语言应用训练为主要教学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更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提倡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对话课堂是扁平化课堂,具体表现为学生鉴赏文本放任化、师生间一问一答简单化、生生间小组讨论肤浅化,在教学中要努力使课堂超越扁平化,并从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学生自我的对话这四个层面来进行对话教学的立体化探索。  相似文献   

15.
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以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为基础,赋予了“关怀”独特的伦理道德内涵,强调以“关怀”为导向的道德教育目标,主张学校应以“关怀”为主题组织教育内容,提出了通过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种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中国高校德育的启示为:以“关怀”为核心,重新定位高校的德育目标;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增进师生理解,构建彼此关心的师生关系;关注教师生存现状,给予教师足够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师范技能是师范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技巧,作为南疆地区"双语"特培生,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而在其内涵上有着明显特征,因此,本文结合对实习支教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本地区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双语"口头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7.
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应教育将取代对话教育而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论交往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往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创造的过程。教学交往是交往的一种特殊形态 ,也正是由于教学交往的这种特殊性 ,才预设着交往教学与创造力的培养这两者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对称”与“补充”是师生交往的两种相互作用的形式 ,这两种形式对师生交往来说都各有利弊。目前我国中小学师生交往的总体情况可概括为补充有余 ,对称不足。基于此 ,要发展对称的师生交往 ,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人权 ,需要学生去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能力 ;至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社会地位的提高 ,主要取决于学科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