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构成的混合产品.由于这一性质,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有助于高等教育公共产品的数量达到社会最优的水平.但是高等教育是由不同主体提供的,高等教育可以在由政府为主导提供的基础上,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供需失衡的问题.文章借鉴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贡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困扰中国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和贫困生失学问题,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财政资助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和民主化的目标,其对私立高校的财政资助主要有政府补助金、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学生的资助等途径。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应建立政府对民办高校直接与间接方式相结合的财政资助体系,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韩宏 《江苏高教》2001,(4):65-66
在我国传统的政府财政支出体系中,政府投资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其办学的经费可以由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承担,对教育的投资可以取得相当于市场平均利率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论高等教育投资模式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分别为高等教育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已形成社会投资、学费占主角,财政拨款沦为配角的投资多元化。但是,高等教育投资短缺和效益低下的问题仍然存在,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改进高等教育投资状况,合理确定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既体现教育公平,又不超过大多数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并要完善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由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使高等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治理理论倡导"多中心治理"模式,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治理理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实现保障主体的多元化,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提高保障效率、实现良性互动等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社会、高校都应积极参与高等教育治理,构建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通过完善治理措施,切实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的紧迫性 1.高等教育本身要求.在我国现阶段,引入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竞争机制,使各教育主体之间存在市场化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资源达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再加之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社会或个人对教育投入积极性不足;如果完全以国家作为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那么就必然导致这种准公共产品的过度消费与浪费并存.在这种模式下,资金的无偿使用必然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如果完全由市场来提供,虽然消费者个人的收益达到了最大化,但从社会整体来看却受到了损失,导致资源配置相对不足.对于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单纯的市场提供或公共提供都不能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因此应该考虑采用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国家财政投入的有限与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矛盾是"穷国办大教育",即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强烈需求与公共财政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即在坚持国家投资主体为主,积极进行公立高校体制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积极开展公、民办学校之间以及中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  相似文献   

7.
公共治理理论因多元、民主、平等、合作的特征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以此发展出高等教育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念带动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改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实现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本质诉求,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中,政府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政府角色,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保证多元主体依法有序参与高等教育治理。  相似文献   

8.
治理理论语境下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公共管理,而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由政府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但政府管理者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公共管理中政府角色的改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高校,在政府职能变革中运用治理理论下的"善治"模式,必将对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变革提供现实依据,为高等教育的自治提供发展机遇,从而实现权力的多中心化以及权力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英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高等教育治理方面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早,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安排也较为成熟.英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变革与政府与大学关系密不可分,其高等教育治理的指导思想是政府将高等教育机构看作社会服务机构.在此思想影响下,英国高等教育治理框架渐显:政府以财政资助为调节杠杆,借助科研评估活动和质量保障署,介入英国高校的科研和教学.  相似文献   

10.
耿建 《江苏高教》2005,(3):30-32,36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以资源控制的方式管理高校体制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等的应用,提出建立高等教育公共治理模式的设想,介绍了这种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存在的环境条件和优势特点。文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共治理,改革的途径就是逐步建立适应这种治理模式的社会环境。文章从制度和法律建设对该模式的建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各高校竞相兴建新校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政府投入、学校收入以及社会资助无法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各高校纷纷向银行进行数额不等的贷款,并由此承受着十分巨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随时有爆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解决由兴建新校区引起的高校财务风险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协作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经过多年的计划体制的管理,我国高校仿佛成为了"一级政府"。除了给学校赋予一定的行政级别外,事实上把行政管理的一套移植到高校的内部管理中,形成与行政部门对口的管理机构,从而形成高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造成高校中行政权力泛化和强化,而学术权力相对弱化。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旧的内部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去行政化"和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已迫在眉睫。本文将以去行政化为切入点,对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可视为一种能改善个人未来收入状况的“资本品”.高等教育投资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投入较大的投资活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在学费攀升、社会经济通货膨胀率提高、就业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下,个人教育成本提高、收益降低、投资风险相应增大.为规避高等教育个人投资风险,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投资者个人、高校和政府都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高校基建管理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基本建设一直呈现规模大、投资大、管理压力大的特点。针对高校基建管理存在的一些难点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做好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扩建面临多种机遇:社会发展进程、各级政府政策支持、舒缓就业压力、教育的投资和消费等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高校扩建中会遇到教育资源不足、筹资渠道有限、生源竞争激烈、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自设立之日即存在着各种矛盾,学校法人主体地位不清、政府干预过度、配套制度滞后、政府和学校之间产权界限模糊,使高等教育传统理论在我国大学发展中遭遇碰撞,高等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法人权利与政府行政权力、与社会力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高等学校法人内部也存在诸多困惑,大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传统在我国本土化发展与适用中遭遇困境。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述,教育投资可以累积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劳动者薪资所得。然而,教育投资是否"一定"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个人薪资所得呢?台湾自1992~2001年间共增加了90多所大学院校。其中又以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占大宗,共计60余所。然而,随着台湾快速扩充大学校院的同时,亦出现了平均失业率提升、向东南亚等国引进外籍劳工不断增加之现象。本研究即针对台湾高等教育扩张前期的1992年与后期的2001年两个时点,利用Mincer的"薪资所得函数"加以扩充,来解释当前台湾人力资本投资与薪资所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校教育年数与工作经验年数的增加都能提高薪资所得水准,而且在高等教育扩张后,教育程度对薪资所得之影响日益重要。此一结果显示,就台湾目前状况,不论是追求整体经济社会之经济进步,抑或追求个人薪资所得水准的提升,教育投资仍为一个有效政策,而高等教育扩张(包括技专校院)确实具有其空间。因此,1992~2001年间大幅将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政策显然有其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中的“行政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干扰了学术活动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推行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势在必行。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历史由来已久,探究我国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高校关系,增强高校的自主办学权;二是民主管理高校,崇尚学术权力,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三是以法律作为保障,坚持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去行政化”的讨论中,基于权力角度的分析遭遇到政府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并忽视了“社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与扩大应当立足于政府与大学问互利的交换关系,而非对立的权力关系。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关于公共领域的交换的思想,构建政府与大学问三类交换关系模型,由此表明我国大学“去行政化”的实质,在于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由政府单方垄断走向政府、大学、社会共同参与的平等竞争格局的结构性变革。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与自然人等行动者对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参与,是政府与大学间权力结构与交换关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则是这一变革过程的主导者与竞争格局的管理者。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都大大加大了校园基本建设的投入,如何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发挥投资效益,是当前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