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湲 《华章》2012,(32)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要解决上述问题,应该从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消除文化思想领域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舍原著和同名影视作品.从独特的文化视角解读《奥德赛》,主要从神性差异、个体观念、法理社会、女性观四个方面论述.这对于正确理解西方文化根源、避免文化误读和外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丹巴县特色文化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碉文化、聚落文化、女性文化是丹巴最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丹巴古碉数量多、分布密集、种类齐全、保存完好,素称“千碉之国”。丹巴藏寨的聚落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镇”。丹巴历来有“尊女”之俗,丹巴美女更是名扬全国,“美人谷”成为一个十分著名的旅游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青海565名藏族大中学生文化习性的问卷调查及其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藏族大学生比中学生有更强的文化习性认同;藏族女性存在更强烈的民族语言认同;城镇藏族青年的主流文化态度和民族语言认同明显高于牧区青年;文科生对本民族的宗教、风俗、语言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认同感,而对主流文化则较理科生排斥;父亲文化程度与子女文化习性获得方面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花木兰是我国历史中一个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而深受世人尊敬。这样一个被文学文化构建出的女性,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荣耀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苍凉与辛酸。进入现代社会,女性面临着同样的文化困境,一种花木兰式生存境遇: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秩序之外,女扮男装进入男性社会秩序,带来的却是男性的惩罚与阉割。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性别的问题,既定的社会性别文化规范制约着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现代是多元的文化社会,构建多元的性别文化、争取女性的权力与平等需要男女两性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金琼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98-103
在19世纪的英国文坛,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及其创作构成了一道独具魅力、影响巨大的文化风景线。本人认为宏阔的欧洲社会历史背景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感召、功利主义哲学思想的浸染、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影响、女性文化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与工业革命紧密相连的消费文化的出现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英国女性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男性话语权为主导的社会中,男性文化也理所应当的成为社会的大背景,而这其中不可避免的包含着对女性文化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男性文化实质与女性文化实质的对比分析中,借助对俗语"男才女貌"的分析,指出男女文化的不平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旧中国,女性背负了比男性更多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和社会的多重重负,其社会角色的悲剧性、抗争性,以及文化角色的美学性,能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折射出中国历史文化的非人性特质.“人是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鲁迅正式从这一理性视角,去对特定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多维生存状态下的女性,进行审美感知和艺术把握,并成功地刻画出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女权主义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女性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尤其是1995年以后,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涉及众多人文学科,也影响着已有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框架。研究“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旨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认识新中国初期女性的生活及其变化,为建立和谐、平等的性别关系提供借鉴。“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以下仅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女权主义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女性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尤其是1995年以后,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涉及众多人文学科,也影响着已有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框架.研究"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旨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认识新中国初期女性的生活及其变化,为建立和谐、平等的性别关系提供借鉴."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以下仅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性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定社会为男女不同性别的人们所分别限定的所思、所为、所言、所觉的范围。也就是说性别身份确定之后,与之相适应的角色性别行为才能在性别文化的制约之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影响性别文化的因素很多,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社会文化因素和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社会文化因素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比之男性更为苛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女性原型,这在言语交际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透彻。本文试图通过对女性用语的传统观念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对女性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言语交际特征、风格的探求,对女性用语的特点作出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女权主义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女性文化"的研究应运而生.尤其是1995年以后,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涉及众多人文学科,也影响着已有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框架.研究"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旨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认识新中国初期女性的生活及其变化,为建立和谐、平等的性别关系提供借鉴."新中国初期女性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以下仅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女性走出家庭,走进社会,带来了角色的多元色彩,女性称谓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女性称谓在民族性、时代性和进步性上与文化有着深远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女性文化是伴随父权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女性文化逐渐融入统治理论中。随着封建制度趋向没落,古代女性文化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橱窗艺术语言里的性别文化表现和特征,指出:橱窗设计在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方式,阐释着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性别文化,并因此拥有了影响乃至塑造一个时期的男性和女性的深刻力量。  相似文献   

16.
徐今  杨艮花 《现代语文》2013,(1):130-132,161
别称词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文化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分为三类: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女性别称词多由古代女性的妆饰、服装等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多用表示“美”“好”等形容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在唐代时大量产生,与唐代社会文化、诗歌追求含蓄简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婚姻文化、家庭文化、女性文化、伦文化、娱乐文化五个方面对五四以来社会文化的演变进行了梳理。五四以来社会文化变革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思想观念的激烈斗争、引发的诸多负面现象、社会文化变革的有限程度等。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是否能够促进人人平等、是否能够促进个性解放、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幸福感的提升是评价社会文化变化的重要量标。  相似文献   

18.
《源氏物语》是日本知名女性作家紫式部于11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该部作品被称为是日本历史文学的巅峰之作。首先论述《源氏物语》的创作背景,从体现了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代表着和风化的完成、是平安时代的文化缩影几方面,分析了该部文学作品蕴藏的文化价值。基于此,从日本平安文化的角度,通过政治文化、女性文化、国风文化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入解读《源氏物语》,以期充分了解其包含的历史文化,明确其文化内涵和意义,掌握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面貌,突出《源氏物语》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在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真正自我和自由独立,逐步走向觉醒的故事的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阿黛儿、芮芝和艾德娜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三位女性人物均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三者各自不同的命运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肖邦也借由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0.
木鼓崇拜是历史上佤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佤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木鼓起源神话、木鼓形制、木鼓祭祀女神、拉木鼓仪式中猎女人头等均与女性有关。整个木鼓崇拜中女性无处不在。通过对木鼓文化的人类学分析,揭示木鼓文化背后的社会性别象征,探讨佤族社会的女性观念,进而反观社会性别研究中对女性身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