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由于地质专业为国家照顾专业,通常在硕士研究生录取中享受降分录取的照顾政策,因此吸引了大量低就业率、低就业待遇专业的学生报考地质专业。但是,如何把这些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地质专业人才已成为现阶段地质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针对地质跨专业研究生普遍缺乏地质学基础理论、地质实践技能和地质思维的特点,提出通过多种途径补充地质基础知识、提高地质实践技能以及严把硕士学位论文关等措施,借此实现地质跨专业研究生与地质类专业研究生的同等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17—2022年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高校的地质学(理学)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学)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不同方向招生人数的统计,以及对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2021—2022年地质学、地质工程专业的报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地质类专业作为冷门专业,在研究生报考热度逐年攀升的大背景下,在“双一流”高校中并不具有明显招生优势,同时还存在本校生源明显流失的情况。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工学)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是未来地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主要生长点,但对于一直以地质学(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院系,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和培养优势可能尚未形成。针对上述招生现状,为了提高考生生源数量和质量,相关高校应在招生宣传工作、考生激励机制、专业及研究方向结构、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就业渠道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结合科学史的案例和培养研究生的体会,讨论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提出研究生需要准确理解什么是科学,从而树立科研究信心;要通过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积极开展相关交叉学科学习、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来培养科研敏锐性;要学会利用文献,掌握“反侦破”技巧,学习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要充分考虑自己所能使用的条件和资源来开展研究;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开展合作研究,由此提高研究质量、启发科研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综合素质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作者根据河南理工大学资环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试验单位,旨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改革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与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调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分析地质类跨专业生源的研究生对硕士点建设利弊的基础上,总结了对整体提高这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探索与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源质量;强化跨专业学生的地质基础,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制定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规范,明确对导师的要求;制定因人而异的培养计划,选好研究方向;制定跨专业研究生须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严格中期检查,把好毕业答辩关。这些措施的实施有的已初见成效,有些还有待时间和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工科院校地质专业,通常教师数量较少,办学规模不大,实践平台等综合力量都难以与地质院校相媲美。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综合性工科大学的综合优势,将地质类研究生培养成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学科渗透、方向交融、产学研结合这种社会亟须的复合型人才是更好的选择。本文就合肥工业大学地质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进行了总结,包括加强研究生的基础教育,进行学科交叉和方向融合,打破二级学科界限进行专业学位课程建设,建立研究生野外实践创新基地等。  相似文献   

7.
对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以往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并分类对比分析,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及专业特色,对地质工程专业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类型多样,以考取研究生、煤炭类及综合性企业就业为主;专业定位以地方为中心,面向全国,不局限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加大基础知识培养,挖掘学生科研潜力,调整课程名称及教学内容,满足多元化的就业类型.  相似文献   

8.
地质类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的加强,社会对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跨专业研究生加入到地质学研究生教育中来。跨专业研究生的地质专业知识薄弱,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必须足够重视,而基础学科知识的补充是首要问题。通过有选择性地限制跨专业考生的资格、采取分班授课的教学方式以及加强地质实践教学等多种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地质专业基础水平。同时认为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发挥专业优势、有机地与地质专业结合是培养地质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跨专业研究生刻苦努力是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如何区别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培养单位研究的对象。本文对侧重油气田地质勘探工程和油气田开发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特色进行了探索,将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个阶段,旨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今后企业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群体的协作力;创新研究生党员的培养模式和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形式;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与研究生专业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研究生党支部干部的管理和培养.  相似文献   

11.
指导研究生特别需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扬长避短,重在引导分析;鼓励研究生在读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生(特别是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应有一个过渡性的训练阶段,以便他们熟悉所需的学术史;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有期限,如果要延长,导师无法支付资助经费,无法承担学生就业竞争压力,有待教育主管部门出面解决;研究生培养中比较强调"专业",知识面偏狭状况堪忧,要鼓励多读跨学科的著作;重视思维科学化,在科学研究训练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期望提高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培养研究生的批判精神;期待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由扩张期转入调整期,提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的最大不同是研究生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其各种课程教学有新的要求,分子生物学作为生物医药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其研究生教学具有代表性。本文从生物医药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出发,探讨了对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目的是以点带面,以课程教学促进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后续开展的课题设计和实验研究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行业性强的大学专业如何构建适应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国内外同类院校优秀的思路与做法,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了美国地质学专业的教学组织方式和培养机制。总而言之,多层次和开放的课程体系、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考核和评价制度、自主和严格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其最主要的特色和优势。国内地质类行业性大学不仅要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上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授课方式、艺术以及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等方面,也需要进行不断借鉴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要适应当代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整体背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观念;优化博士生课程的设置,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模式;加强博士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着生源过杂,缺乏科研后劲;专业划分过细,且无明确的课程设置;教材趋于“本科化”,内容和形式过于僵化;导师“多导、乱导、不导”现象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研究生质量评价标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是严把招生质量关,以综合素质和专业研究能力为标准选拔研究生;二是规范专业设置,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专业;三是注重导师管理,确保导师“能导、精导、导好”;四是制订科学、合理、先进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质学专业是地质学中对野外实践能力要求最强的专业之一。对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校应更多地注重学生野外构造解析、构造填图能力的培养,为日后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上参会研究生会议交流论文内容分析,对我国目前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培养新世纪的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是目前教育改革中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不同大学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大学对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有很大差异。结合国内外课程体系的优点,针对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体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鸿 《江苏高教》2005,(1):105-106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在进行各项改革,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应培养精英人才;作为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专业是研究生教育运作的载体;要培养精英人才,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应以探究为手段。因此,精英性、专业性和探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地质研究法》课程是长江大学一级学科作物学与地质学交叉学科——农业地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必修课程。为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中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本课程以湖北省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重构教学内容,融入网络平台,优化教学方法,重点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在分析、表达和操作三方面的技能,同时也为其他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研究生创新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科学教育是成才教育,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指出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科学批判精神的教育、道德意识的教育、个性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为了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创造教育的意识;推行研究型教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考试制度,培养研究生创造个性的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构建研究生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和价值理念;加强社会实践,营造研究生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