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人们极度关注和解决中小学教育中学生流失率的时候.忽视了一个极为严重、极为普遍的问题——从小学到大学普遍存在的潜失学现象。这些学生虽然每天到校上课,但他们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这种潜失学现象.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本文从具体案例入手,分析学校教育中潜失学的性质、成因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
徐永坤 《贵州教育》2009,(18):18-18
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之一。现在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三多”类型的学生,即留守儿童多,贫困儿童多,单亲儿童多。据调查,很多学校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学生加上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占了三分之一。这些学生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往往存在着品德培养、心理疏导和亲情教育的缺失,而这种缺乏让那些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很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以致于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如厌学、逃学、抽烟打架、赌博偷盗等,甚至发生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这就有待于学校在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精神交流,发挥学校作为家庭和老师作为父母的角色替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培 《教书育人》2002,(11):41-42
班务工作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此时,如果一味地加以批评指责,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如果能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讲点技巧,变换变换角度,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灵活的方法,努力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然后把老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运用迂回法教育学生高三班主任陈老师,对班上一名刚刚受到学校处分的后进生非常关心,他多次找该生谈话,并帮助他制定了早日撤消处分的计划。一个月下来,该生确实有了一定的进步,学习…  相似文献   

4.
一、感化教育及其心理依据 所谓感化教育,是指教育者用行为影响或善意劝导,使受教育者被感动,而在思想或行动上,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化教育是矫正青少年学生过错行为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落后生或后进生,往往由于偶尔或经常出现某些过错行为,而产生一系列具有连锁性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具有这些过错行为和不良心理的学生,对老师、同学、家长等周围的人们,常常保持一种戒备的心理状态,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教育者首先要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这是教育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对后进生采取压服…  相似文献   

5.
所谓师源性障碍,是指教师的思想观念、社会形象、专业素质、教育行为、职业态度等,对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是阻碍作用。其实,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客观存在,不容回避。我们在对贺州市学校的一项调查中发现:不爱上学、害怕老师、在学校感到不快乐的学生竟然占了近半数之多,有42%的学生承认在学校有害怕的老师,49%的学生在老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感到很紧张。人们不禁要问:从事着“…  相似文献   

6.
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学校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的研究在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扩充、学习过程的重视以及学校健康教育的改革、现代教育观念的建立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潜课程”建设,重视潜课程的隐性育人功能,是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多年的学生工作中体会到,采取“他控———互控———自控”这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中专生自卑心理进行调适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他控———传授知识,提高认识他控主要指老师和家长这一层面的教育和引导,也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树立信心。1.有组织有系统地普及心理学知识。现代学校教育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系统地讲授心理科学知识,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组织心理辅导站等。对个别有情绪障碍、情感问题的学生要予以个案分析、研究和辅导,剖析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8.
教师节又到了。我身在北京,最难忘的是远在家乡湖南省南县的舒德初老师和他的“自导联助”的教育之恩。因为他挽救了我这个曾经被学校淘汰的最差生,他还让我提前一年走进了名牌大学之门。那是我上初中三年级时,因为厌学和调皮捣蛋,我成为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我失学在家8个多星期的一天上午,我妈问我是否愿意去学习玩游戏。我马上高兴地同意了。  相似文献   

9.
由“反教育行为”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教育行为,是指学校教育中不含教育性、不具备教育价值、对学生不可能起到教育作用的行为。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教育活动”进行却没有设教育目标、不含教育内容、没有起到教育作用的行为;另一种是在学校教育中出现却对教育活动起相反作用的行为。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罚学生致死、学生不堪负重自杀、反科学、对学生进行心理虐待等反教育行为不绝于耳。这些反教育行为与我国目前进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对基础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刘习 《青年教师》2006,(1):20-21
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教育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奖励与惩罚是教育者常用的两种控制被教育者行为的方法。此方法不但使教育者能控制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形成关于个人的行为和结果的关系的信念。进一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负责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本人的心理和精神.作为一名学生,当他进入学校后,就会逐步形成一种心理意识,即"我属于哪种学生"的自我判断.而这种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老师--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因此,让学生自我意识为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就要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如痴如醉的欲望,调动全部潜力去学习它,掌握它。我们只有点燃学生这种兴趣的火花,才能在他的学习历程上燃起熊熊烈火。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3.
学生教育对学生个性中的情绪、意志、理智特征均能产生深远影响,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而学校教育功能的承担者便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他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最了解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由此可见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因此班主任老师,言传身教,讲究一些心理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方可事半功倍,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界已展开了广泛讨论,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上海、广州等一些城市在行动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制定了检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标准,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和监督,学校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等等。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  相似文献   

15.
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关注的新焦点。由于现在许多家庭和学校偏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只关心身体的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轻生现象,攻击行为,心理素质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和生理发展较快,心理发展缓慢等问题,尤其职业学校的学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顺境可以给人以愉悦,而逆境的教育同样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当今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把目光锁定在挫折教育对学校学生培养上,他们认为,挫折教育应用得当,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比“关怀式”的教育更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让学生的心态好起来 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都与他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情感状态下,才能安心接受教育。老师如果采用专制、冷酷、高压式的管理方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感受、负性情感,而这些心理感受、负性情感一旦形成和发展,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生存、个人感受、师生关系和班级管理产生强烈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奖励与惩罚是学校教师管理、教育学生的一种必要和有效的手段,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但奖惩的实施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负面效应.对青少年来说,奖惩还可能对心理发展产生深层次的影响,进一步形成他们对自己是否负责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学校心理教育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和任务(一 )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学校的所有学生。这些对象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心理正常的在校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主要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并对他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遇到的诸如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偏常的学生。这其中既有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 ,也有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在上述学校心理教育的对象当中 ,应把第一种情况作为教育的重点 ,因为对正常学生直接或间接…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其自我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小学的学校心理服务工作肇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初由于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在关注和研究这项工作的开展,致使人们对这项工作有着多种多样不同的称呼;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学校心理学等。直到200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将中小学的此类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目前我国对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称呼,现在常见的叫法有: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学老师等。本文结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将从事这一工作的教育者称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简称为“心理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专业理论培训,在中小学从事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开设心理课或专题讲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家长教育等)的专职或兼职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