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是“自强自立”。这一精神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十分明显,下层民众对“自强自立”的认同也很直截,民族资产阶级对“自强自立”也有深刻理解。形成近代中国“自强自立”民族精神的原因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义和团运动,是从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运动转折的历史界标。义和团以其愚昧的壮烈和失败的惨烈,成为近代中国民众的民族抗争运动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转折。以主权为核心,以争利权为基本诉求的一系列民族抗争,构成1901以后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时代表征。而这一运动的历史起点则是义和团运动。而以革命话语为主导的新的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也始于庚辛之际的义和团运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我国史学界一直把 1 840~ 1 91 9年的历史视为“中国近代史”。 1 997年中国近代史学家胡绳先生指出 ,把 1 91 9年以前的 80年和这以后的 3 0年的历史 ,视为一个整体 ,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 ,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完全赞成。但本文为叙述之方便 ,依然沿用传统的观点 ,此为说明。众所周知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向基本上表现为两个问题 :一是实现民族独立 ;二是实现近代化 (也叫现代化 )。一、关于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有专家认为 ,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民族独立其实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世界各国的历史都已经证明了 ,即使那些…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国难蔓延与中央政府的威权衰落,不仅使民众打通了“救己”与“救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更形成了强烈的主体地位自觉.在具体的救国实践探索中,民众逐渐认识到了只有彻底打破既有政治秩序才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唯一出路,进而在历史斗争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民众主体意识在近代勃兴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对其自身与时代关系的认知演变过程,因而对于在现代如何处理其自身与时代关系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对近代民众主体意识形成过程及其现实张力的考察证明,对现时代的民众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发挥主体作用,而其前提又是立足现实理性反思近代民众主体意识,进而实现主体地位的再自觉.  相似文献   

5.
关于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有三处,分别出现在“导语”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导语”中的表述为:“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这一族称虽是近代在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已存在了几千年。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深刻表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历史选择,56个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内聚力,存在着生存发展共性,是一个荣辱与共、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民众教育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教育素有“教民”传统,重视社会教化是传统教育的特有功能,与近代民众教育既有本质性的区别,又有自然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从古代社会教化到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历程,了解古代不同阶段社会教化的状况和近代民众教育发展的基本类型,从施教目的、制度、内容、方式和效果入手,揭示出“民众”历史地位的变化,乃是从古代社会教化向近代民众教育转变的核心,也是近代民众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近代史主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繁荣富强和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在近代中国集中表现为革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就要正确认识这两大历史任务或两个主题与革命的关系,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正确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披荆斩棘、战胜无数劫难、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纽带。至20世纪初年,确立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崇高理想,适应世界潮流,为此而矢志奋斗,成为近代历史文化认同的一项核心内容。革命派人物首先运用西方近代民权思想和国家学说,剖析“朝廷”与“国家”的区别,向民众大力灌输民主意识。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两千年帝制的胜利,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一个真正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经过无数艰苦摸索,开辟通向胜利的道路。这就为处于新的历史阶段的全中国人民树立了共同奋斗的目标,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西北大学联合主办,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共同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8-19日在陕西西安举行.60多位海内外学者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的主题,就“民族复兴思想的内涵及其演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民族复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公共话语与民族复兴”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以梁启超、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普遍认识到,传统国民性格中的弱点集中表现为公德缺失,改造国民性的重点是促使社会公德的普遍养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冲破传统封建礼教。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民众心理基础;同时,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德建设亦可以从近代进步思想家的社会公德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价值养分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在以梁启超的政治小说为代表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想象之外,存在着另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民族国家”想象,近代小说《老残游记》正是这类“民族国家”想象的典型范本。本文着重分析了作者刘鹗在小说中表达的政治想象,试图发掘这种“民族国家”想象在“彼时”的合理性依据及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3.
台湾统一比港澳回归有更多的不利因素,国际方面主要表现在台湾问题存在较强的冷战思维和较大的国际阻力,岛内方面表现在台湾民众的“统一”心情,不如港澳民众的“回归”愿望更强烈。解决台湾统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加快发展中国自身实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别对待国际各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两岸共同历史化和民族血缘关系;采取“扩大放小”的方针处理台湾岛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习》2003年第5期的“试题集粹”栏目,有一部分是谭秀东老师编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其中有些题目在命题上存在缺陷,不利于学生的使用以及对教材的理解。一、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第1题:所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指A.产生于近代的手工工场B.采用机器生产的各种工厂C.在中国开办的私人企业D.由中国民间投资建立的工商企业参考答案是“D”。这样的题目不能让学生完整地把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这个概念。首先,“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不是指“工厂”和“工商企业”。此外,根据参考答案,好像只要是…  相似文献   

15.
“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活动项目之一,它不仅为古老文明的一种象征,而且往往与传统节日、杰出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在解释这一活动起源的民间传说中,其主题意义无不表现在颂扬那些为邦国大业、民众利益奋斗而献身的民族代表人物,如传说中的屈原、勾践、金角老龙等形象。此外,在绝大多数解释“龙舟竞渡”起源的传说中,大多有龙的形象出现,而且从民众中显露出来的对龙的心态又与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因而,追溯源头,“龙舟竞渡”显然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在《神话与诗·端午考》中提出,“龙舟竞渡”原是信仰龙图腾民族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作品非常客观地表现出了中国近现代的民俗生活和民俗文化。她花大力气、用大篇幅来描述中国民俗,是试图通过民俗这一最能体现民众真实生存方式和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表现“艺术的真实”和“见出主体的灵魂”——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近代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 ,使中华民族面临一次次民族危机 ,遭受着巨大的民族灾难。然而 ,中华民族历尽战乱而未分裂 ,屡遭侵略而终未亡国 ,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改革开放 ,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民”话语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溯源于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诉求。在此过程中。以梁启超和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于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参照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建构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自由观念的“国民”新意象。“国民”话语本身内在地涵盖了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刻画和标识了民众的政治维度,促进了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化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19.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观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1934年云南边地阿佤山区班洪佤族部落王地的“班洪事件”,是以佤族人为先锋,各族边民和侨胞支援参与的曾震惊中外的一次自发的民众反帝爱国斗争。这场斗争,以英方的军事与外交的失败告终,充分表现了佤族人崇高的爱国赤子精神和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深厚凝聚力以及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意义重大。深化对这一“事件”历史地位的认识,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时俱进,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以及反对国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仍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