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关涉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本文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共生逻辑,并通过构建学校与企业的互惠性共生关联、教师与学生的互促性共生关联、科研与教学的互补性共生关联、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共生关联,有效提升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提升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应用型高校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迫切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应用型高校教育提质增效。基于共生理论及其观点,从质参量兼容度、系统稳定度、环境支持度三个维度界定了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优质资源跨界流动效率不高、共建主体持续共生动力不足、产教融合政策协同效应不明显等发展困境,从共生主体、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体系,提出建立基于优质资源要素供需匹配的质参量兼容机制、基于资源增值的共生动力机制、基于对称互惠的弹性利益分配机制、基于政策协同的环境保障机制等路径保障,推进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地方本科高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以产教融合为驱动,以面向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聚为特征的专业集群建设成为越来越多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战略选择。基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集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乡教研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共生理论视阈下,城乡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共生单元的互动机制、共生模式的建立机制和共生环境的诱导机制。城乡教研共同体建设推进路径是树立共生发展理念,聚集教研共同体的共生合力;优化互惠共生的共生模式,实现成果共享共赢;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助推教研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现教师素养提升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建设存在的共生度不高、共生界面单一、共生模式低效、共生环境不利等问题,并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共生系统,需要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高共生度;发挥市场机制和技术规范作用,完善共生界面;推动系统进化到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状态,优化共生模式;打造正向激励和支持系统,改善共生环境。  相似文献   

6.
全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发展产业学院既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实践.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从共生要素、共生基础、共生动力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针对产业学院多元主体间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共生模式低效以及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发展困境,提出构建基于质参量兼容的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基于"一体化—对称性互惠"的合作模式、基于"双向激励"的产教融合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7.
全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发展产业学院既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实践.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从共生要素、共生基础、共生动力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针对产业学院多元主体间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共生模式低效以及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发展困境,提出构建基于质参量兼容的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基于"一体化—对称性互惠"的合作模式、基于"双向激励"的产教融合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面对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校内外合作主体意愿不足的困境,基于共生理论,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建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共生体系,提出构建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共生模式、打造多元化的共生环境的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以期能够为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集群建设成为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优先选择。以池州学院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为例,提出了“四维”协同的大数据专业集群建设举措,分别从大数据专业集群构建、课程体系重构、平台资源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建立等5方面建设大数据专业集群,并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集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努力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通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科研,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高职专业群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专业群建设可促进专业协调发展。通过对专业群类型、构建模式、协同管理的分析,研究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一般方法。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建设为例,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思路和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2.
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甘肃省14所本科院校专业种类比较齐全,专业覆盖面较宽;基础学科专业实力较强,应用学科专业发展较快;新兴学科专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热门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结构缺乏区域特色;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较少。为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专业的良性运行;各类高校应准确定位,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构建社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加快专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治理“水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张,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水课”的治理直接影响本科教育的整体水平。文章针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学生为核心观察和梳理“水课”现象;基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六个方面深度探讨“水课”的成因;从人才培养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管理三个层面提出“水课”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我国内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输出的高效性,本文构建了专业认证制度作用机理模型,揭示了专业认证制度发挥作用的原理,以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并以国际上工料测量专业为例,选取了亚太地区及英国等五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业认证制度作用机理的多样本比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最后,将该模型导入我国工程管理类本科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中,为能力标准体系的建立、高校课程的优化及设置以及构建专业认证制度的组织保障体系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及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的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该文旨在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剖析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使地方本科院校提升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格局的形成,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多年所形成的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依附的"经院式"单科型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社会形态尤其是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职能和办学目标的多样性.英语作为一种技能、载体和工具,不仅依附于语言文学,在现当代更多地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构成复合型知识构架,这乃是高等院校英语本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探讨目前纯英语本科专业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说明和论证高校大力兴办复合应用型英语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复合型、应用型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既不同于本科专业建设,也不同于中职专业建设,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构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机制。为此,应建立在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的专业建设新机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培养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职学生,从而使高职专业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布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应职业岗位变迁。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变革的新方向。智能制造产业变革具有“新”“变”“融”三个方面特点,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诉求。为了破解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困境,专业建设主体要由“政府主导”转向“学校主导”;专业建设目标要把握人才类型的“应用性”与“区域性”;专业建设内容要实现课程“模块化”,突出教学“实践性”;专业建设保障要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0.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被列为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我校以此为契机开展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带动了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色,以体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出发点,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环节等方面介绍我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努力为学生的成才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