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育现代性研究是在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学人对美育的本质、概念、合法性、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出路所进行的研究。它是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在教育上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既是他源性的,又是自我的选择。现代性概念对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可以重构学史的词源学的方法。其次在反思现代性的视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学史的意识形态性,发现学的本细读法的改造性利用,同时这一理论视野可以有效地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焦点性话题之一,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已经意识到,现时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相关。因此,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理论主题,不同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来切入并探讨现代性问题。在20世纪西方众多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其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从作为现代性文化精神根源的启蒙人手,通过对启蒙的悲剧性的辩证法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学的开放性与现代性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同步性与互涉性,一个国家的学开放态势可以是衡量学现代化匠一杆标尺。学的开放性主要指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包括实际开放程度与主观开放意识,学的现代性可概括为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三要素,而开放性具有首要意义,从开放性的角度审视百年中国学进程,可划分出全面开放,半开放半封闭,基本封闭与走向开放四个时期,学的开放性是百年中国学进程的连续性本质。它从未完全失落过,但不同的开放程度与开放意识标志着学现代性的强弱变动。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其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不仅如此,从其诞生之时起,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命运就与现代性紧紧拴在一起了。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其核心主题都是围绕现代性而展开的。同时,其形成的研究范式也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为中国现当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包括现代新诗从题材到主题以至语育艺术方式等多个方面。语育问题是其中最受忽视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事实上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了现代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及其内涵。而现代新诗现代性本身则包含了丰富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角度和认识程度,随社会变迁发生变化。张炜一度被认为是反现代性的,实际上他的创作正见证抑或预言了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作品中的某些犹疑、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性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就其在中国的情形而言,包含了对西方现代性共时与历时双重因素的整合,并被赋予了进步理性主义的意味。现代性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矛盾性,现代性话语本身所富有的丰富性与自我反省意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学的矛盾与困境,解释百年中国学新潮更迭而未成大观的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11.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天狗》都已经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文学的现代性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有些研究学者在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学研究时,经常含混地界定及运用着现代性的一些概念,这是由于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够深入造成的。试通过对在文学的现代性研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厘清和区别,以求对现代性和文学的现代性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问题是两岸文论界近一二十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整体观照中国大陆文论界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历史,讨论其成为言说百年中国文学与思想史通用术语的重要理论意义,指出台湾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构成了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部分。台湾学界引入"现代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多元文化下的"现代性"呈现出内涵日渐丰富和复杂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并由此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两岸文论的"现代性"论述有着关注的共同问题,台湾则在殖民现代性问题、重层现代性、现代性与原住民论述的兴起等问题上显出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现代性"这一概念,介绍了中国近些年来现代文学的研究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新成果.在对"现代性"进行追根溯源的评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文学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也是一种价值论意义上的概念。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自觉追求,同时铸造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商业化浪潮的风涌而至,现代性话语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消解,“渴望堕落”“躲避崇高”“玩弄文学”等创作心理的凸现,使中国新时期文学又一次陷入迷失而不得不在漂泊的途中行走,中国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基点。但它的基点在哪儿?  相似文献   

18.
The 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is article is the recent debate in conventional education, highlighting problems with the subject‐person of education (e.g., Oelkers, 1987). This debate has its origins in the questioning by philosophers of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 of its future (e.g., Habermas, 1985; Wellmer,1985), and of its subject‐person (e.g., Frank et ah, 1990).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affected by this debate primarily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subject‐person is at the core of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 and therefore of the inseparably linked idea of conventional education. Second, modernity is in itself an educational project (e.g., Oelkers, 1983), for, if education fails to bring forth the enlightened and emancipated subject‐person, modernity also fails. Therefore, if there is today, as is generally admitted, a crisis of modernity, conven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conception of the subject‐person,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learning model are inevitably affected. This also applies to adult education, in so far as adult education refers to models of the subject‐person that are still deeply rooted in convention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