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既是他源性的,又是自我的选择。现代性概念对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可以重构文学史的词源学的方法。其次在反思现代性的视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文学史的意识形态性,发现文学的文本细读法的改造性利用,同时这一理论视野可以有效地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4.
台湾现代主义学的历史位置一直不甚分明。台湾现代主义学是中国现代主义学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台湾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世界汉语学现代性经验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洛夫寻求禅学与超现实主义学的视野融合,其意既在于发现两的同一性关系,又在于寻求两的互补性关系。融合的结果,不仅扩展了台湾现代诗现代性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对新世纪的台湾乃至整个中国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90年代重写学史的理念“纯学”与“现代性”,与以前学史的政治性相比有自己片面的真理性。然而它却跟以往的学史一样,同样也存在着失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在不同的学史的竞争对话中,最终达到真正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世纪回眸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中国学史,自20世纪之初诞生以来,已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总体来,它在梳理中国学五千年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方面之成败得失,应该给予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其功绩有三:一是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二是初步理清了中国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三是初步再现了中国学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失误有四:(1)学史观的时代局限性;(2)学史研究方法的线性思维模式;(3)学史撰写内容的陈陈相因和乏个性化;(4)学史哲学的理论匮乏性。新世纪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四点;一则加强学史观念的现代转换与学史哲学的理论建构;二则提倡学史研究和撰写的个性化与学史教学的学术自由化;三则注重中国学史学科研究史的研究,客观地评价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和教材都市的历史功过与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予以科学性的展望;四则加强中国学史研究与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从词义、逻辑等方面对学进化论进行分析,认为学进化论并不成立,学引进进化论,虽使学史条理化,但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要重建学史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本次丽娃沙龙讨论学史研究中的地域视野,其意义不在于替代学史研究中常见的时间视野,而在于提供另一种认识角度,以加深对学史现象的理解。三篇章,分别以延安根据地、北京“宣南”地区的“小秀野草堂”和抗战时期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为研究对象,考察晚清以来的学地方经验与学史的关系。[编按]  相似文献   

10.
学的开放性与现代性具有相当大程度的同步性与互涉性,一个国家的学开放态势可以是衡量学现代化匠一杆标尺。学的开放性主要指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包括实际开放程度与主观开放意识,学的现代性可概括为开放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三要素,而开放性具有首要意义,从开放性的角度审视百年中国学进程,可划分出全面开放,半开放半封闭,基本封闭与走向开放四个时期,学的开放性是百年中国学进程的连续性本质。它从未完全失落过,但不同的开放程度与开放意识标志着学现代性的强弱变动。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性视野考察中国近期科幻小说可以发现,中国近期科幻创作既对现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进步抱有信心,又对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并试图在一种本土的丈化寻根中重建一种符合民族传统的现代社会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美华学研究逐渐演变为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兴未艾的世界华学研究出现了重心从东南亚向北美转移的趋势。本专辑讨论了美华学研究的两个思路——美华学化主题的变迁与20世纪中国学的互动关系,美华学中的台湾作家群,当代美华女性学,“白马社”与当代美华学史,美华学在异质化语境下的化传递以及美华论对中国现代学现代性的论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他高度推崇民间文学的独特价值,大力倡导新文学向民间文学学习,参与征集歌谣的运动,加入歌谣研究会,重视歌谣研究;他倡导白话文学,整理中国白话文学史;他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以民间文学为师法的对象,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的形成,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也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诉求有关。文学的现代性诉求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催生了胡适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  相似文献   

14.
王晓初的《中国现代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是一本真正“重写”20世纪中国学史的作,具有极高的创新意识和严肃的学术性。这部作的出现对推动20世纪中国学史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史研究方法也开始了从现代、后现代到后殖民,开始走向意识形态综合分析的发展过程。学史家们在“杂取种种”的同时,为避免陷入机械他律论的误区而努力寻找“中介”,在学与社会化之间插入第三项,将学的外因转化为内质。对中国的学史家来说,需具有广阔的化视野和学术批判眼光,注意学史对象的适用性、可行性及方法之间的互补性,直至融汇贯通。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中国学始终在多重矛盾的共同扭缠下不断改塑着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运行轨迹,其中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张力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从更大的视野看,这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部矛盾在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以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深刻转型对精神化嬗变所造成的内在形塑为语境,通过深入梳理学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在世纪之交的矛盾运动,以期为中国当代学的现代性新建提供些许有益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现代学学术研究成果累累。学史研究观念更新、体例创新,范围拓展,走向理论自觉。作家传记、评传研究空前活跃,显示了现当代学整体学术水平的历史性超越。专题性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化,显示出了学术思想的活跃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学史研究中,论选编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也体现了选编的学术眼光和治学风格。王锺陵教授以独到的眼光对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的论进行了选编,阅读其《二十世纪中国学史论精粹》,可以引起我们对学史论集的编纂方式和特色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出版的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一书,从"现代性"的角度,重述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为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了新的写作范式。谨从学习此书时的一些疑惑出发,认为在现代性审视中涌现出一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现代性视野下的西方参照忽视了传统的优势;现代性视野下的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呈现的线性关系遮蔽了文学思潮的多样性存在;现代性视野下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家作品阐释的多种视角。  相似文献   

20.
从述学文体的角度分析王德威教授《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一书的三大特色:其一,从中国传统诗学角度阐释现当代文学的问题意识;其二,演讲语言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性;其三,在通观视野之下,采用散点钩连的方法对作家进行归类研究。《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一书独有的述学特色为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