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研究的“整体感受”,是从现实感出发对历史的感受和最大程度地“客观”化了的“主观”感受所形成的学史“语境”感中对人的生命感。但是,感受欲望中意志、情感与理性内在相联系,在当下研究中,现实人生体验和感受生成的精神资源如何转化为对史料的理性思辨力和理性概括力,以实现微观层面感性形态的学史感受向宏观视野中理性形态的学史话语的转换,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史研究方法也开始了从现代、后现代到后殖民,开始走向意识形态综合分析的发展过程。学史家们在“杂取种种”的同时,为避免陷入机械他律论的误区而努力寻找“中介”,在学与社会化之间插入第三项,将学的外因转化为内质。对中国的学史家来说,需具有广阔的化视野和学术批判眼光,注意学史对象的适用性、可行性及方法之间的互补性,直至融汇贯通。  相似文献   

4.
"文学命名"论——批评行为的"史性"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活动和发展过程而言,“学命名”活动贯穿于从“学批评”到“学史”的连续性的整体构成之中。“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作为学审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命名方式”,其差异性体现为思维类型的不同归属。“命名”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活动中“主体”,“批评”,“历史”与“言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性的发生既是他源性的,又是自我的选择。现代性概念对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可以重构学史的词源学的方法。其次在反思现代性的视野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学史的意识形态性,发现学的本细读法的改造性利用,同时这一理论视野可以有效地解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学史究竟应该由什么构成?学史历程的主线是什么?1980年代以来,“重写学史”思潮此起彼伏,20世纪末出现了“个体性”或“原创性”的学史观,这是在自律论的学史观基础上,强调了学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构成学史的更加众多和重要的事实,却是继承与改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重写”。  相似文献   

7.
20年中国新学史研究“突出重围”后出现欣欣向荣的学术景观,但我并未完全走出“突围”后的种种困惑,这主要体现在建构何种科学理论框架和最佳学史格局上,对此,本作了较深入的思索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90年代重写学史的理念“纯学”与“现代性”,与以前学史的政治性相比有自己片面的真理性。然而它却跟以往的学史一样,同样也存在着失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在不同的学史的竞争对话中,最终达到真正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9.
批评家的灼识与偏见-读司马长风的《曹禺的〈雷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司马长风先生的《中国新学史》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学史。该书以活泼多姿的行风格和重本体研究的批评特色见长,书中不乏作的真知灼见,但值得商榷之处也不少。本谨就其曹禺批评,对《雷雨》“写作上的投机心理”、紫漪形象刻画的缺乏民族性格以及曹禺对西方名剧的“窃取”等问题试与司马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学史的叙述在吸取前代和前期学史写作得失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对学史的认识,以多元化的姿态不断丰富着学史的存在。他们的进步值得肯定,而困惑之处也值得反思,要改变困惑的局面,须求新“变”。求变的因素很多,我们的视点有三个:作方法论上的更新,学本位的回归,读接受的纳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史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学史家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述中国学史?这是中国学史学科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学史家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与他们的学史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本即考察建国前半个世纪优秀中国学史家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描述它们的演进历程,通过对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评论分析,以期“察往知来”,引发21世纪学史家们对参与新化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从词义、逻辑等方面对学进化论进行分析,认为学进化论并不成立,学引进进化论,虽使学史条理化,但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要重建学史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学研究兴起了“重写学史”热,在引进西方理论和重新审视传统观念的背景下,学史研究在理论建设和实际操作上都体现出了多维的角度和空间,突出表现在对历史性、审美性和当代性的关注。新时期的学史研究是对旧模式、旧观念的突破,是对新观念的寻求和新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有两种哲学视野:理性哲学视野,解释学视野。理性哲学视野的本土心理学有意识地强化了本土化与外来化的差异,凸显了它们的边界,以“本土”的名义进行研究,这是一种二分式的研究,缺乏现实性与真实性。在解释学视野中,本土心理学有意模糊了本土化与外来化的界限,以“现实”的名义进行研究,打破了二分式的研究模式,突出了本土心理学研究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以创造性学术姿态和宏阔的批评视野,解读世纪之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最新景观,重视和追求理论创新,从整体上把握新现实主义小说思潮脉动并确认其在当代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深入剖析其审美品格、理性主义、批判精神及其人情怀,在理论上对“反腐学”首次给予科学定性定位,使现实主义学理论得以深化与延展,为中国当代学史后续书写提供了可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课本中共安排了“阅读材料”29篇和“小实验”26个,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了解中外物理学史,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教程》以作品、作家、世界、读等学活动的四要素作为全书的建构原则和编写体例,取得了学观念、研究视角、理论指向、学术视野等四个方面的突破,被誉为“换代”教材。但是,由于学四要素是一种共时性结构,四要素编写体例必然会偏重学活动过程的完整阐述,而失缺学理论作为艺学体系中基础性的分支的自觉而明确的方法论意识,消弱学理论指导学批评和学史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群众性、科学性、民族性特征,将其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有利于发挥价值导向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因此,高校应加强规划统筹以完善融合教育机制、深入挖掘内涵以丰富融合教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以打造融合育人体系、抓好实践活动以强化融合阵地建设,促进青年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顺利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面临不良思潮的侵蚀,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具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价值意蕴。为了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历史、理论、制度和文化逻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必须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其中,主要途径是丰富第一课堂;直接途径是打造选修课堂;必要途径是活跃第二课堂;重要途径是开拓第三课堂。  相似文献   

20.
从世纪末对我国教育学进行反思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角度出发 ,提出要建立“中国教育学史”学科 ,并对中国教育学史的学科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具体对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任务和内容、中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