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车身骨架作为客车的主要承载件,其轻量化对客车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客车骨架用铝合金型材为研究对象,以车身骨架用型材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为指标,利用CAE分析技术分析铝合金型材代替钢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增加壁厚和增大截面尺寸均能提高铝合金型材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客车车身骨架选用截面尺寸为52 mm×56 mm,壁厚为2.4 mm的铝合金型材,其刚度能够达到40 mm×40 mm×2 mm钢制方管的刚度指标,且实现减重27.5%.计算结果可为客车车身骨架用型材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某混合动力助力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所设计的车架进行静态结构强度分析,得到了车架结构的应力分布图。以轻量化设计为出发点,在车架结构强度满足条件的前提下,对车架结构部分参数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为混合动力助力车车架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轻量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20,(6):63-68
对车载双联液化气气瓶框架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依据模态分析理论,构建有限元分析模型,对笼式焊接框架和轻量化设计框架进行模态分析比较,轻量化框架模态频率分布优于笼式焊接框架。按垂向冲击、紧急制动冲击和转弯冲击三种典型强度冲击工况对框架进行强度分析,工况强度均小于材料许应强度,符合强度安全设计要求。装车30 000km综合路面测试,产品没有发现损坏或外观缺陷。轻量化气瓶框架在保障结构安全及设计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可实现批量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6):13-16
从客车座椅设计的安全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角度出发,仿真分析座椅总成静强度和靠背静强度,并针对客车座椅系统中疲劳破坏最早发生和应力值较大的调角器部位与座盆侧板连接部位进行实验,寻找出一组更合理的结构形式改进和材料优化方案:在车体前部受到撞击向后挤压变形时自动松开座椅的锁紧装置并推动座椅向后移动的结构形式改进,将调角器横管材料Q235和靠背连接处底部纵梁材料08Al优化为强度更高的SS490,为客车座椅的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电池容量衰减、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在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动力系统结构基础上,选取混合度作为性能表征参数,提出一种基于整车工况识别的动态规划能量管理策略。以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为实验对象,对能量管理策略适用性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整车工况识别的动态规划能量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地减缓动力电池容量衰减,提高汽车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6.
以商用车空气悬架C型梁为研究对象,采用材料替换并结合拓扑和尺寸优化的方法进行轻量化设计。基于变密度法,以结构刚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拓扑优化,获得结构初始构型。在拓扑优化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3种工况,以板件厚度为设计变量,各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为约束条件,质量最小化为目标,进一步进行尺寸优化。优化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满足结构刚强度要求,降低了结构的质量,达到了轻量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某国产农村客车顶盖为研究对象,利用UG软件建立客车顶盖三维模型.根据我国法规对客车上部结构强度的相关要求,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客车顶盖进行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客车顶盖的强度不足,针对顶盖不同部位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顶盖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以商用车空气悬架C型梁为研究对象,采用材料替换并结合拓扑和尺寸优化的方法进行轻量化设计。基于变密度法,以结构刚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拓扑优化,获得结构初始构型。在拓扑优化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3种工况,以板件厚度为设计变量,各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为约束条件,质量最小化为目标,进一步进行尺寸优化。优化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满足结构刚强度要求,降低了结构的质量,达到了轻量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某8 m客车顶盖为例,通过ANSYS软件进行模态分析,探讨了角板对客车顶盖骨架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角板对于顶盖骨架的固有频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以纯电动客车为研究对象,为其配备一台自动机械式变速器(AMT)以达到提高其续驶里程的目的。通过调整变速器机械机构及控制模型,提出了一种纯电动客车带自动机械式变速器的传动系统模型;通过整车性能指标确定了变速器的档位数和传动比范围;并以纯电动客车续驶里程为目标优化了传动比,从而确定了变速器的参数;最后通过整车性能校核确认变速器的适配性及优越性。结果表明为纯电动客车匹配的自动机械式变速器在能够满足整车动力性能的前提下对提高纯电动客车续驶里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客车车身结构接头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有限元法,通过ANSYS软件分析了接头角板对客车平面框架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在垂直弯曲载荷下,接头处添加角板对客车平面结构承载能力影响不大;在扭转载荷下,接头处添加角板能够有效提高客车基本平面结构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车辆负载过重问题,对铝合金栏板车车身及车架进行三维建模,利用HyperWorks 构建车身及车架的有限元模型。 模拟栏板车满载时的弯曲、扭转、紧急制动和紧急转弯4 种工况,施加相应的载荷与边界条件。 经过有限元仿真分析,获得了该车身(包括车架) 在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分布状况,在存有较大设计余量的基础上,采用减薄壁厚和移动横梁的方法对车身结构改进。 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车身结构能够满足各典型工况的强度和刚度性能要求,质量比改进前减少了5.7%,从而为栏板车的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首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汽车装调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赛事为背景,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利用Solid Works软件设计出一款电动方程式赛车车架.通过将该车架简化为壳单元的研究模式,在Simulation中建立其有限元分析模型;接着对该车架进行静力学分析,总结其结构中可轻量化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优化,以求降低车架的自重;然后将优化后的车架再进行弯曲、扭转、紧急制动和转弯等多种典型工况下的计算及模态分析,保证车架安全、可靠,防止共振破坏.  相似文献   

14.
以应用于CRH380A型动车组上的SKMB-200型动力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基于UIC615-4标准计算4种模拟运营工况载荷及一种超常载荷,继而确定仿真分析所需的边界条件。静强度仿真结果表明:模拟运营工况下,构架的最大应力分别为225.7、209.0、250.3和196.2MPa,超常载荷工况下构架的最大应力为307.6MPa,均小于构架主材料SMA490BW型耐候钢的许用应力。在超常载荷工况下进行结构优化分析,分别设定侧梁上下盖板和内外侧板的厚度为设计变量、最大等效应力为约束条件、构架最小质量为目标函数。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构架总质量减少109 kg,较优化前降低6.8%;构架最大等效应力为329.98 MPa,仍满足其强度要求。对构架结构参数的优化可有效降低SKMB-200型转向架的簧下质量,进而提升其动力学性能,可为动车组转向架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用Pro/E对平板式半挂车车架进行三维实体建模。对该模型进行简化处理、抽中面和修补后导入ANSYS。采用壳单元建立平板式半挂车车架的有限元模型,对车架进行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车架在弯曲和扭转工况下,刚度和强度满足要求;车架结构的低阶模态频率不在路面激励频带之内,不会产生共振现象。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frame with specially shaped columns,the hysteretic curve was analyzed based on a quasi-static test of a two-span,three-story frame with specially shaped columns.The top layer framework curv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ilience model were obtained from the hysteretic curve.And the stiffness and strength degenera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tiffness degeneration is not obvious,thus the frame with specially shaped columns has high earthquake-resistant behavior.The resilience model calculated from the tes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sign and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基于工业总线的车内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工业以太网总线标准和特性,进行车内自动控制系统的需求分析,选择基于CAN总线作为车内控制系统的通信标准,据此设计该自动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框架,对各组成部分进行功能分析,并给出详细的实现方案。重点研究该控制系统的内部实现流程,以及基于该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