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观点摘编     
◆优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王健敏在《教育信息报》撰文指出,优质教育的追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时代向优质教育逼近的一个最好平台。从学校实践层面来讲,优质教育至少有下列四种价值取向:一、重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有没有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以作为优质教育的一个指标。儿童的主动发展水平和程度,应成为我们指导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方向,也是优质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新评价技术的应用等等都应当以此为指归。二、重品格发展。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
优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质教育的追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当今时代向优质教育逼近的一个最好平台。从学校实践层面来讲,优质教育至少有下列4种价值取向:1.重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有没有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以作为优质教育的一个指标。儿童的主动发展水平和程度,应成为我们指导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方向,也是优质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新评价技术的应用等等都应当以此为指向。2.重品格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格教育,教育的使命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接受知…  相似文献   

3.
优质教育的追寻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现时代向优质教育逼近的一个最好平台。从学校实践层面来讲,优质教育至少有下列四种价值取向:一、重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有没有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以作为优质教育的一个指标。儿童的主动发展水平和程度,应成为我们指导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方向,也是优质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新评价技术的应用等等都应当以此为指向。二、重品格发展。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人格教育,教育的使命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接…  相似文献   

4.
从学校实践层面来讲,优质教育至少有下列四种价值取向:1.重综合素质。课程改革有没有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以作为优质教育的一个指标。儿童的主动发展水平和程度,应成为我们指导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方向,也是优质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新评价技术的应用等等都应当以此为指向。2.重品格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今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程改革之前.我们更多的是注鼋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忽视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忽视了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形成。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纠正这种有失偏颇的做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素质的人才.而不是把全民都培养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能够贯穿这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刁:断深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显现出来,一些注重形式.  相似文献   

6.
课程设置是中专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实践课题。中专语文课程的设置改革,也应朝向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教育目标,针对不同专业,细化语文课程的设置,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一、中专语文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语文课程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但随着中专教育时间的减缩,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首当其冲成为各专业减缩课时的对象。于是,语文课…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他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素质必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那么,中小学教师素质如何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金文 《现代教学》2010,(12):F0002-F0002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小学创建于1928年。该校以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契机,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幸福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无限可能”的办学宗旨,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叶谦 《教育导刊》2007,(9):15-18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核心手段,课程文化则是制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瓶颈。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文化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幼儿的发展乃至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行。积极的、优质的课程文化是影响幼儿教师发展、幼儿综合素质提高和幼儿园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强调校本课程决策,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适应校本课程决策需要的教师专业素质主要有课程意识、课程理念和课程决策能力。面向校本课程决策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主要有理论学习、反思性实践和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课程,一般指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软件”,是学校教育全部活动的预定“程序”。因此,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学校课程最基本的元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以一定的知识、技能构成的教学内容,它的物质形式即教材;另一个是为掌握一定的教学内容,由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所展开的相应的计划化的教学活动。因此,我们中小学校教育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把课程改革与教材改革作为其中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去抓,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一、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反映了素质  相似文献   

1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它对中国当代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对传统课程结构模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实践的方法和成果。指出课程教学与改革必须以学生为本,把素质和能力培养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又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面向工程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课程缺乏师范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在师范学校中,教育学更多地被作为一门知识课程而非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教育学缺乏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课;教育学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着缺陷,导致教育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中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教育学的工具属性难以体现.因此,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必须要调整教育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建立教育学的教育实践体系和改革教育学师资的培养体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教师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改革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热点问题。作为实验学校是全县中小学教育的一个窗口。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层面的展开,我们意识到只有弄清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内容,才能有新思维重新审视早已植根于头脑之中且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措施,使这次课教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2014年,府学胡同小学牵手什锦花园小学、美术馆后街小学结成府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成为东城区教育综合改革先行者之一。作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教育资源带的建立扩大了优质资源学校的服务半径,实现了学校课程的共享和校园文化的共融。通过创新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优质教育资源带学校共谋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谈教育学科课程改革与未来教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 《教育与职业》2006,(32):112-113
本文从未来教师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师范院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现状,探讨了教育学科课程与未来教师素质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学科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介绍了教育学科课程改革实践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2007,(12):10-12
重庆市北碚区作为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教育评价为突破口,以区课改实验学校为基地,开展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逐渐突破了教育评价的瓶颈制约,开创了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叶升 《考试周刊》2015,(7):16-17
在农村中学生源素质较差、基础设施不理想的实际情况下开发电烙铁课程有重要意义。劳动技术作为最重要的实践工具和文化载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实践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探讨与研究农村中学生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对电烙铁改革实践,加强动脑动手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劳动技术课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劳动技术教学与改革探究教育联袂而行"。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创新与突破。而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取决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和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最终决定课程改革的成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