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民俗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传承民族精神、构建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的价值,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52-154
当前,世界上许多教育先进的国家都开展了体育隐蔽课程,而我国体育隐蔽课程的开展还相对落后,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邢台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中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要素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绝大部分学校对体育文化与体育氛围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较好的体育风气与传统;体育教师不能够在教学授课过程中积极有效的将隐蔽课程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达到的效果相对也就有所欠缺,从而对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了积极的影响,造成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参与缺乏热情。就此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民俗体育开展的困境进行利益的博弈分析.在民俗体育开展中,学校、教师、学生等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各方面的利益博弈影响着民俗体育的开展.民俗体育在高校开展的博弈困境不可避免,需建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转变现在的博弈环境.  相似文献   

4.
古徽州民俗体育源于文化底蕴厚重,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是优秀民族文化和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鲜明的传承性、地域性、民族性、普及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古徽州民俗体育,对弘扬徽文化与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内涵和水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5,(5):118-123
本文从国家层面、学校体育环境和学生自身情况三个维度构建影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17.0,对影响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强度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体育环境因素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国家层面以及学生自身。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归纳与整理,提出改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海峰 《中国高校科技》2019,(11):I0013-I0013
我国自20世纪初期开始建设体育学科,迄今为止已经历百年发展历程,体育不仅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同时体育文化也成为学校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器而不重道”的缺陷,即整体上较为重视体育教学中资金、设备、师资等“有形资源”的投入,而在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审视上相对漠视,这容易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在正确价值取向方面陷入拘囿。  相似文献   

7.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无论对中小学还是对高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就是不完整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来达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促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抖空竹运动是我国独有的民俗体育活动.它集健身、娱乐于一体,是一项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运动.空竹由于其自身具备的特点适合在高校开展,对丰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偏颇的教学方式致使大学生话语权的式微.科学构建大学生能够合理行使话语权的机制,就要遵循人格平等、民主和宽容的原则,在实践中要从学校、教学和个人三个层面来着手进行:在学校层面上要建设起保障学生民主权利的管理机制以及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振作学生主体性精神;在教学层面上要鼓励大学生摆脱依附于教师话语权的困境;在个人层面上大学生要自我关注,不断追求创造自我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高校能认真且有规律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结合情况不容乐观,经常性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频度较低,80%的高校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宣传活动,40%的高校成立了以校长牵头的“阳光体育运动”专门领导小组,高校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能基本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且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社会、学校和个人3个方面。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旨在为推动安徽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福建传统文化资源及创意产业相关资源的分析与梳理,探讨利用福建民间工艺品等传统文化资源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新思路;阐明将现代设计与福建传统工艺技艺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途径,从而构建闽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平台,运用台湾较为成熟的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牵手福建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必将形成双赢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2.
林立新 《莆田学院学报》2012,19(6):11-14,32
立足妈祖文化各领域产业开发现状,从政策、地缘、人源、闽台体育交流四方面分析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开发机遇,提出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开发思路及政策和措施,延伸和创新妈祖文化产业,以达到弘扬妈祖文化与民俗体育产业发展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闽台两地部分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表现形式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分析。闽台两地同根同祖,相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相同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同一性。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不同,台湾校园体育文化与祖国大陆相比又呈现出特殊性。了解两地校园体育文化的异同,取其精华、求同存异,这对福建省乃至全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5.
界定闽台妈祖体育文化的概念,挖掘妈祖生平故事中的体育文化因素,探讨闽台妈祖体育文化的内容,阐述闽台妈祖体育文化性质,并指出充分发挥闽台妈祖体育文化的资源优势,促进闽台交流,将为海峡经济区建设发展服务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17.
闽台汉族民间音乐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闽台汉族民间音乐多承中原古乐遗风,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现象在闽台音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从横向上看,闽台丰富多彩的音乐品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闽台音乐善于改造外来音乐,兼收并蓄,与时俱进,造就闽台汉族民间音乐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夷学院升本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表明:男生身高、女生体重外,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女生较为显著,BMI 指数趋于正常范围的后沿,耐力素质2013年有所提高。与福建省和全国比较显示:男女 BMI 指数与福建省差异不显著、身高与福建省和全国差距呈缩小趋势,男女耐力素质和男生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与福建省差距呈在扩大趋势,男女体重、耐力素质和男生 BMI 指数与全国差异不显著,女生 BMI 指数和男生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均高于全国,女生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与全国差距呈扩大趋势。建议: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宣传,完善和调整学校转型后的大学体育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大学生体育观赏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大学生体育观赏行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观赏,并能树立正确的体育欣赏观,而体育观赏条件缺乏和体育欣赏知识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观赏行为的主要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高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知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但二者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差异。本研究分别选择台湾地区和福建省五所高校,从课程目标、课程制度、课程结构三个维度,对两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进行了比较,发现台湾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确立了明确的课程制度,建立了多元、开放的课程目标体系,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认为福建省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应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于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更具专业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