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的重构,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着发展性与干预性相结合的形式,与互联网进行融合,不断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综合素质作为目标,注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大学生的压力,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时代,提升高校学生整体心理素质需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了解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理解信息化背景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大学生心理助人与自助的涵义.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助人与自助能力可以从3个方面来进行:构建“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信息化心理工作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表达性艺术治疗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调节情绪、提高自我认知、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协作精神的作用,高职教育中可以通过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做好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室建设、利用"互联网+"强大教育辐射力的优势等方面加强艺术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移动网络媒体,在当今高职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教学转变的历史时期,对高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成长成才已成为新常态。而“两课”作为对大学生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亟需努力探索“互联网+”时代思想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甜  韦雅琴 《广西教育》2022,(9):24-26+37
本文论述“微平台”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路径,认为“微平台”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手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思路和突破方向,提出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娟 《文教资料》2006,(30):61-63
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给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参考,笔者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采用UPI调查表对2005级所有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呈两极分化状况;有“既往病史”与“精神遗传史”的群体相对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学生主要心理症状集中在“情绪”“交往”与“自卑”三个方面;另外,只有3.0%的学生“曾经接受过心理卫生的咨询和治疗”。基于以上情况,结合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建议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展新生系列心理主题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服务、营造有益于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四个方面来对高职院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宾业伟 《高教论坛》2012,(1):124-126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心理异常现象不断增多,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文章通过分析高职生心理问题表现和成因,探索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机制与措施,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职大学生身处“互联网+”时代,行为方式变化促进教学模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效性,我院探索了以专题化行动导向、“互联网+”行动导向、实践行动导向三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而畅通主渠道的关键是创新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3+5模式”,厘清其构成维度及内涵,阐述其必要性和现实条件,明确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才能稳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进而完成心理育人、课程思政任务,践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高职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与指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新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对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随机分层取样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的科学测量手段,揭示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增强学生心理适应性的教育指导对策,即积极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构建并完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1.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构建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以学生辅导员为主体、以学生心理互助组织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完成学业、成才的前提。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如何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鉴于此,在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进行论述,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与势在必行的工作。学校应开展以“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生个体应关注自我心理健康,以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4.
姜松梅 《培训与研究》2008,25(10):95-97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与势在必行的工作。学校应开展以“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学生个体应关注自我心理健康,以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心理承受能力与调适能力差,人际关系失调、自卑失落、抑郁、缺乏坚强意志等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等问题,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是必然的要求。将影视鉴赏教育与电影疗法相结合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治,是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然性、适用性、可行性和基本的方法,可为高职院校探索电影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机遇,“互联网+教育”开始引领着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潮流。高职继续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构建适应高职继续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基于此,以高职继续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互联网+教育”对高职继续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构建适应高职继续教育需要的教育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教育”的高职继续教育模式和平台构建,以及高职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的方法。通过构建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高职继续教育体系,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和体验,推动高职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为其他类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讲座 +课程 +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主要由少数心理辅导教师来实施 ,形式单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三级保健体系 :初级保健由大学生完成 ,由他们组建大学生心理协会 ;二级保健由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完成 ;最高一级保健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完成 ,由他们负责对下两级保健人员培训 ,并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贫困生的心理表现、产生原因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探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履有效帮扶措讫,引导他们走向积极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德育工作体系,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开展心理素质训练等。通过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行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以期引导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9.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和团体活动方式,是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具有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校园心理情景剧含义、及其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开拓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微观生态系统的内涵、生态观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生态链构成和微观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提出微观生态系统是以高职学生作为“心理生态主体”,以生态心理学的思维角度理解学生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特征,满足多元化需要,以鼓励学生发掘心理潜能为重点.并尝试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