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教学,以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勇气及审美能力为目标,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教学,以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勇气及审美能力为目标,研究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常民强 《文教资料》2012,(14):65-66
大学语文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而又难以提高学生兴趣的一门公共课。反思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明显存在目标定位不一、教学理念不明等诸多不科学、不和谐的问题,这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大学语文教学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上,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使其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大学语文应该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以"立人"为中心的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在教学中应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和谐理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重视教学中的情感、美感及文化因素,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始终,立足"精神成人"教育,最终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启迪大学生心灵和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并走向成熟的神圣殿堂。围绕"和谐"教育,从系统与专题、精讲与泛读、知识与精神等方面切入,大学语文教学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唐斐 《陕西教育》2021,(1):46-47
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此要求下,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性灌输,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渗透培养。大学语文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程,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成果、道德标准、精神文化、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创新大学教育教学方法、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心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情操、开拓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五重维度探索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之径,激活大学语文教育生机,升华大学生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大势所趋.大学语文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完整的人格.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当创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与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上。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意识、与自然的“亲和力”、高尚的人格追求。应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考试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以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高职《大学语文》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新形势新环境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因其丰富的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而承担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功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理想人格。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既是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以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为例,阐述如何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构建"和谐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定位于对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建立一个课内外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以涵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大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但当前在大学中此课程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战略远景出发,从促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进一步获取民族精神着眼,应该积极推进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其教学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应从观念上给予足够重视,积极推进教学研讨,同时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倡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吸收语言和文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精神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陈旧,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不高,无法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导致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偏低,难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通过运用新兴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慕课教育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慕课教育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慕课教育的思路,以期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人格修养上的完善。《大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学时在充分挖掘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从加强诵读、引入生活事件、开展探究式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写作四个方面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的任务即在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学中注重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为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的精品课程,文章根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和作者的教学体会,在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意见.  相似文献   

16.
尹诗 《河南教育》2010,(9):77-78
大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职责。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注重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利用大学语文的批判性资源可以实施批判性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结合大学语文的人性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人性。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门课程人格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进而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解放人的思想精神和文笔,弘扬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充满激情,传播美,富于启迪和感召;激励学生唤醒自我,仁爱博大,富于自尊;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引导学生具备怀疑、批判精神,做一个善于发表观点的人;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平等接纳他人,宽容他人。这就是语文特有的人文精神的内涵,它起着潜移默化及构建学生美好人格的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高擎人文旗帜,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如何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健康人格?下面浅谈一下认识。首先,语文教学应渗透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  相似文献   

18.
黄文 《文教资料》2008,(11):204-205
当今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呈现出人文素养缺乏的现象.大学语文课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无疑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的最佳学科,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该认准方向,以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素养为宗旨.在授课方式上学习<百家讲坛>成功经验,将大学语文课上得精彩纷呈、令学生喜爱,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培养人文精神,使之内化在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之中,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我们必须树立大学语文教学观,在教学中始终渗透人文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作为当代大学教学设置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育功能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其中,运用《大学语文》教学来弘扬中华文化、彰显人文精神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发掘大学语文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把握,从而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使之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