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也都是被框于盐中.被棕绳捆绑的吗?他们不也都是有待“纵之顺之,毁其盆,(重)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病梅吗?  相似文献   

2.
本文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美,美的哪里?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或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在这里批评的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实在是文人画士对梅的审美观。他们认为梅这欹之疏之曲才是美。而龚自珍却以此为丑“誓疗之:纵之顺之……”必复之全之”,恢复梅的自然生态才是美。这是龚自珍的审美观。 大自然的绿色该是人见人爱的了吧。然而朱自清却在《绿》中写到:“我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影射时弊的文章。一般认为此文反对文人画士偏爱梅花的病态,所托之意不难辨明。但是也该看到,在龚自珍的托意之外,梅花的美仍然有她的特点。龚自珍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话,没有下“谬矣”的结论,而认为是“固也”,就是固然不错的意思。教学中,对这两个字不可忽略。梅  相似文献   

4.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是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听抨击的某些文人画士(隐指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对这个标准中的“以”字,不少高等院校和省市教育部门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都把它解作“认为”、“以为”或“把”、“拿”。上述两种解释,都是“以”的常用义。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屡见不鲜,而且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之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升格导语]清代学者评论《聊斋志异》时说:“文忌直,转则曲。”意思是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转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记叙文一般是800字左右,文章并不长,所写的事情也不太复杂;但如果处理得好,借助情节的运行、发展及陡转,或叠加使用误会和悬念等手段来兴起波澜,就能使这种“绝句”类文章产生出波澜起伏而又耐人寻味的变化美。  相似文献   

7.
在《病梅馆记》的授课过程中,张莲同学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文中多次提到残梅病梅的系列行为,每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却不一样。开篇先说有的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标准,接着写‘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则与前文‘正’与‘密’的顺序相左,接下来所说的‘梅之欹之疏之曲’,也与开篇‘曲—欹—疏’的顺序不同,最后‘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一句,与上文的顺序皆不相同。大家之笔讲究前后一致,句式比…  相似文献   

8.
病梅馆记     
<正>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  相似文献   

9.
技法阐释 古人云:“文似观山不喜平。”“平”即“直”,“直”则“板”。倘若记叙文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寡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出波澜呢?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法。  相似文献   

10.
《病梅馆记》(亦题作《疗梅说》)是龚自珍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比较突出地反映了龚自珍的美学思想的一个方面.龚自珍在文章中,要求解除对"病梅"的束缚,明确反对那种"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娇揉造作的审美趣味和风尚,并对摧正就曲、蔑视社会中"正"、"直"的美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无情批判和揭露,斥责了"文人画士"们病态的审美主张.他指  相似文献   

11.
“文忌直,转则曲。”清代诗人袁枚很幽默地谈到这个问题。他说:“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无论什么文体,特别是记叙文,尤其需要一点腾挪跌宕,因为仅有罗列过程的平铺直叙,会显得索然无味。要使文章转折跌宕,设置悬念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12.
看山与赏,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审美需求——不喜平。为什么?“平”则“直”,“直”则“板”,“板”则”无惊无喜、无趣无味”。所以,游山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喜欢的是旋绕于作笔下的匠心独运、曲径通幽、富于变化,即有波澜、有跌宕、有意蕴的章。那么,叙事时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下面向大家介绍常用的八种方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人和事总是纷繁复杂、充满矛盾的。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记叙文在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方面不妨“矛盾化”,在矛盾的统一中掀起波澜,尽显精彩。一、抑扬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一个重要技法。可以是先抑后扬,也可以是先扬后抑。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时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  相似文献   

14.
《病梅馆记》一改正面歌颂梅花的先例,以“病梅”为题,借梅喻人,托梅议政,揭露封建统治者束缚、摧残人才的专制淫威,表达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和改革时政的迫切愿望。首先,看到题目《病梅馆记》,就不由人不产生疑问:梅何病之有?此病从何而来?能否救之、疗之?作者开篇并不急于解疑,却先说江浙盛产梅,为下文广贮病梅以疗之作下伏笔。接着作者指出,对于梅花,“文人画士”有其欣赏标准:以曲、欹、疏为美,否则就认为无姿、无景、无态。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借此影射封建统治阶级选用人才的标准:刚正不阿、有骨气、生机蓬勃的人才遭到忌恨、摧残、杀戮;…  相似文献   

15.
清代盛大士说过“画有四难”云云。本文借此“四难”作为视角,对苏轼《月梅》图进行鉴赏评析,并于欣赏之中揭示其创作特色: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笔少面多,栩栩如生;二是以为正,奇、安相济,画势均衡,险不入怪;三是经营惨淡,布势天成,浑然画面节奏的律协和,生机勃勃;四是意境深邃,“物我相融”.这些意见时研究作为北宋“文人画”领袖的苏轼的绘画理论和绘画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记叙文写作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才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本文就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制造波澜.使行文曲折有致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技法点击】 学生在处理记叙文的详略时,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记述一件事.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波澜不兴;刻画一个人物,平平淡淡,缺乏个性;描绘一处景,主次不清。没有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材料缺乏合理取舍,详略处理不当,以致文章形同流水账,淡化主题,毫无色彩。所以说一篇记叙文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材料的恰当安排,该浓墨重彩就要不惜笔墨,该言简意赅就要惜墨如金。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说:“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  相似文献   

18.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是清代郑燮的咏物诗《竹石》。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因“虚心向上”而深受历代文人画士喜爱。竹诗竹画不可胜数,若论数量之多、格调之高,首推郑燮。  相似文献   

19.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教学饱受诟病,写作水平的提升成为师生的心头之痛。偶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病梅馆记》放到一起品读,竟有意外惊喜——这两篇古文名作恰好从正、反两方面针砭作文教学的病症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病梅馆记》中鬻梅者因文人画士之好"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