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好在哪里?”──一次难忘的班会湖南省娄底市教委龙文斌离开学校快3年了。每当忆起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心里总不免泛起阵阵喜悦,也少不了为同学们的灵性、机敏和纯净感奋不已。记得在当年“全民文明礼貌月”里,有一位女同学做了这样一件事:她去参观美术展览在路上...  相似文献   

2.
袋鼠的袋子     
《家教世界》2013,(11):8-8
父亲:“你知道为什么袋鼠的肚子前面有个袋子?”小孩:“我想一定是用来装小袋鼠的。”父亲:“但小袋鼠的肚子前面也有一个袋子,这又作何解释呢?”小孩:“那肯定是用来装糖果的!”  相似文献   

3.
名人之趣这是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讲的一则故事。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已故的孔仲温教授,乃孔子八十多代的后人,生前文质彬彬,谦谦君子,乘电梯时总是让余先生先走。有一次,他们又同乘电梯,余光中笑问孔仲温:“你们伟大的先人带曾子出门,谁走前面?”孔说:“当然是孔子。”余说:“错了。”孔说:“为什么?”余说:“是曾子。”孔说:“凭什么?”余说:……其实这是一则有关谐音字的故事。余光中最后一句话是一个成语,它的谐音刚好表明曾子在前面,孔子在后面。想一想,这个成语是什么?绵里藏针余光中常跟人说,王敬羲香港一出…  相似文献   

4.
“魔鬼城”     
早在20世纪的20年代,有一支俄国探险队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考察。一天,他们来到茫茫荒漠的乌尔禾地区,天色渐晚,大家正为夜宿地而发愁时,突然有人兴奋地大叫起来:“城堡,前面有座大城堡”!疲惫不堪的人们顺着指向看去,前面果然有座气势雄伟的城堡,考察队员不禁喜形于色,急赶驼队直向城堡奔去。在这杳无人迹的地方,哪来的城堡呢?队员们在兴奋中又不免产生了一丝疑虑。走近一看,疑虑瞬间变成了惊讶和失望:这哪里是市井繁华的城堡?分明是层层叠叠的陡崖石壁。奇形怪状的山石耸立在地面上,有的像一座座楼房、城墙;有的像…  相似文献   

5.
一位学生在一次化学考试中得了“100”分。他在作文中写道:“1”字后面的“00”“直向我微笑……”这句话根据“移情”原理运用拟人手法抒写愉悦之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是不可多得的评讲素材。评讲课上,我先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上“00”然后问道:“这两个圈圈像什么?”回答五花八门,但有不少人说像“眼睛”。我就问:“是怎样的一双眼睛?”有答翻着的白眼,有答发怒的双眼,有答害怕的双眼,而惟独没有说“微笑”着的。于是我在“00”前面加了个“1”,构成“100”,并指着问道:“假如这‘100’是你自己试卷上…  相似文献   

6.
动动脑筋想     
《小学生》2005,(5)
《西游记》中猪八戒深山探路,见一村妇开口道:"喂,胖夫人,前面这 条路怎么走?"气得村妇要用扁担打他。孙悟空变做和尚上前施礼道:"这 位大嫂请问,前面是什么去处?"这才得到了指点。可见,礼貌的重要。在 生活中,礼貌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一个人涵养的体现。判断下面的事实, 你认为对的就画个小太阳,不对的就画个小地雷。同时也用心想想自己  相似文献   

7.
曾令材 《辅导员》2009,(23):18-18
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周围就少不了建筑物。有农舍民居,高楼大厦;有剧场塔碑,桥梁雕塑;有亭台楼阁,宫廷庙宇……那么,如何写好这些建筑物呢?是不是写起建筑物你就无从下手?那就先来听听这写好建筑物“三介绍”吧。  相似文献   

8.
“人不识礼仪,寸步亦难移”。讲文明、懂礼貌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国现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如何把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体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加强引导,阅读学知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文明礼貌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依据大纲对低年级教学要点的规定,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这是培养学生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重要知识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部分教材…  相似文献   

9.
人们历来把“山珍海味”视为美食中的极品。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都向往着吃点那些传说中的山珍海味。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中,山珍海味自然少不了“鲍鱼”“鱼翅”“燕窝”“海参”。它们以高昂的价格被人们视为饮食中的稀罕品。不过,它们价格这么高,营养价值究竟如何呢?是否跟其高昂的价格相匹配呢?  相似文献   

10.
缪健 《教育文汇》2014,(11):21-22
“对不起”是学前儿童对社会规范中文明礼貌知识和习惯的认知内容,是我们用来表达歉意,而且是表示真心愧疚的话。而在幼儿生活中,“对不起”这句话已经被有些幼儿当成了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变成了他们做错事后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11.
有一年,语言大师侯宝林在北京西单表演相声《婚姻与迷信》,正说到:“……前面有一个火盆,旁边人举着一杯酒,当新娘子迈过去的时候,往上面一洒,火苗子一起来,预示着他们以后的生活旺旺腾腾的。可是,您说这要把裤子烧着了怎么办?”下面“哗”地笑了。正巧这时外面...  相似文献   

12.
【活动设计】一、设“疑”激“趣”,引发探究。多媒体演示:人们骑自行车的动画画面,其中有一辆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形,骑起来很别扭。在学生观察了多媒体关于“人们骑自行车”的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学生质疑:人们为什么要把车轮的形状设计成圆形?能设计成其它的形状吗?学生分组用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等作车轮,进行滚动实验。通过实验感知:只有圆形车轮在滚动中才平稳。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吗?多媒体演示:部分显…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国家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无论是小学阶段的,还是初高中阶段的,都明确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纵观《语文教学大纲》,字里行间都明确规定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下称语用能力)。人们在生活的每一瞬间(除大脑的必要休息时间外),口头交流、阅读分析,书面表达等活动,都少不了语用能力;人们在生活的每一领域也少不了语用能力。缺乏语用能力,也就不具备生存能力;语用能力有限,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似的”不应写作“似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似的”这个词,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经常用到它。如: ①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阿累《一面》)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鲁迅《藤野先生》) 有的人写文章时,经常用“似地”,语文课本中也常见。如: ③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 (《一面》) ④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分马》) “似的”与“似地”在意义上莫非有什么不同?不是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只有“似的”一词的注条,而没有“似地”。为什么把“似的”写作“似地”呢?由于人们习惯在名词前面用…  相似文献   

15.
奇石与想象     
我们到一个风景区游览,坐上竹排顺水漂流。渐渐地,两岸的奇石从前面不断出现,不知不觉,让我们的想象长出翅膀……“快看!一只大乌龟要渡河。”有人惊叫。只见前面两块连在一起的巨石,真的像乌龟头和身子。由于竹排在动,这只乌龟也有了动感,如同真的在走。“这是不是一头狮子?”有人在问。前面的岩石上长满了绿草,好像狮子浓浓的头发。撑竹排的叔叔说:“这是一头卧狮,它沉睡了千年。你们一来,它就醒了,正在欢迎你们呢!”我发现前面有块岩石特别像恐龙,就喊起来:“灭绝的恐龙出现了!”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看,有的说是条龙,…  相似文献   

16.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闭眼照镜     
妈妈看见女儿闭着双眼站在衣镜前面,便问女儿:“你这是怎么啦?”“我想瞧瞧我睡觉时是啥样子。”闭眼照镜@佚名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支教的第九天,清晨,我睁开眼,扫视了一圈这个有点陌生而又渐渐熟悉的我的第二个“家”,想想这几天苦中有乐的生活,心中腾起了一股希望:“今天又会是怎样的一天呢?”  相似文献   

19.
老实娃为何变罪犯--孙老师说 2000年元旦前夕,北京市通州区一个年仅19岁的小伙子由于挪用公款70余万元而被判刑15年。这是一起建国以来北京电信系统数额最大的挪用公款案。犯罪人叫谷岩,是北京市通州电信局一个下属公司的出纳。在《北京青年报》记者去采访此案的过程中,谷岩的父母、单位领导、办案人员对他的评价中几乎都少不了这句话:“这孩子挺老实的。” 为何老实娃成了罪犯,而且所犯罪行之大令人咂舌?这实在让人费解。但是,随着记者采访的渐渐深入,人们发现,谷岩那70多万元的公款几乎都用在了他的所谓“朋友”身上。他曾经不止…  相似文献   

20.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