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学习困难儿童,又称“学业不良儿童“,俗称“差生“、“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儿童.这类儿童在普通中小学中约占8%-12%,是介于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这类儿童虽然有生理或心理发展障碍,但属于正常范围,他们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只是方面性或阶段性,经过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手段,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促进他们心理与学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拓 《教育导刊》2001,(2):56-57
学习困难儿童,又称“学业不良儿童”,俗称“差生”、“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儿童。这类儿童在普通中小学中约占8%-12%,是介于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这类儿童虽然有生理或心理发展障碍,但属于正常范围,他们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只是方面性或阶段性,经过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手段,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促进他们心理与学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每一个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特殊儿童尤其是聋哑儿童而言,亦是如此。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殊儿童广义上是指除正常儿童以外的所有儿童。狭义定义则是指身心有缺陷的儿童。特殊儿童,由于其生理或心理的缺陷使得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有其独有的特性。因此,要对特殊儿童尤其是聋哑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就一定要把握其心理发展特点,使他们很好地享受到音乐之美。  相似文献   

4.
学习困难儿童,又称“学业不良儿童”,俗称“差生”、“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儿童。这类儿童在普通中小学中约占8%-12%,是介于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这类儿童虽然有生理或心理发展障碍,但属于正常范围,他们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只是方面性或阶段性,经过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手段,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促进他们心理与学业的良好发展。“差生”是最令教师“头痛”的,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研…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研究特殊儿童厌学心理,探究Orff音乐声势活动能否有效干预改善特殊儿童情绪,从而改善其心理认知。研究发现,在情绪得以良好控制的前提下,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可得到正常发展,学习效能持续提高;在稳定Orff音乐声势活动的学习模仿前提下,发掘孩子兴趣,进而使之巩固并适度转化到其他学习内容。文章证实了Orff音乐声势活动能够有效改善特殊儿童情绪,学习心理干预可以影响其学习效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关照,并努力使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融合教育很有效的解决了特殊儿童的一些问题,对于聋幼儿来说,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能很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言语表达欲望和提高表运语言的能力.在与正常儿童玩耍时,拥有更加独立的人格,坚强的品格,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进行融合教育,让聋幼儿真正融入一个大家庭,有助于特殊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有各种缺陷,与正常儿童在智力、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推进,我国对于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也投入了更多关注与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已经建立的特殊儿童教育体系中,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心灵特别脆弱、敏感,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与肯定,一些特殊教育工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家庭是孩子正常成长的基础。随着社会的改变,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特殊家庭大量产生,成为孩子出现心理异常的外在客观条件。但是,因为只有当外在客观条件与儿童个体内因相互作用,引起儿童內心的心理矛盾,并导致适应不良时,才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的研究,并针对其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更应该懂得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寻找相应对策,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李艳红 《文教资料》2014,(6):125-126
“随班就读”是我国解决特殊儿童入学问题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已成为现有条件下实现“融合”教育的最佳途径。随班就读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无论是身体素质、心理发展还是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远不如正常儿童。他们与正常儿童在一起生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家长、学习伙伴、教师等因素处理的不当,都会给随班就读学生心理上造成较大压力,乃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需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学习伙伴、教师等相关人员的认识与素质。加大对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促进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达到最佳就读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边缘儿童往往表现为心理焦虑,行为偏差、交往不畅、游离群体等心理症状或行为问题。他们是有特殊需要的一类儿童,但其在正常教育机构中的特殊需要并未得到满足,生存现状不容乐观,这需要教师和家长针对边缘儿童问题给予及时关注和心理干预。本文通过个案观察法和访谈法分析边缘儿童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心智化教育减缓边缘儿童边缘化倾向;通过沙盘游戏减轻边缘儿童焦虑情绪和交往不畅;通过涂鸦游戏减少边缘儿童行为问题,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亲家庭的特殊环境形成了单亲家庭儿童不同于正常家庭孩子的心理。而不同形式的单亲家庭儿童更有着其心理的独特性。文章就不同的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更好地掌握其心理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英娟 《考试周刊》2014,(33):188-188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手段,也是人的更高级个体发展和认知的重要基础。实验研究表明,把听障儿童和同龄健听儿童放在一起进行早期的康复教育,能够让聋儿在一种轻松、良好的环境下生活、学习,有助于提高聋儿的听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也会使聋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更好发展。教育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隔离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使特殊儿童不会和正常人交流,正常人也不能体会和理解他们。聋健合一融合教育就是让有听力障碍的特殊儿童与正常健康的儿童一起进行教育,使所有儿童的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特殊儿童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智障儿童是特殊的儿童群体之一,由于大脑出现器质性的损伤,大脑发展不全,在认知、心理、运动以及社会交往中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儿童之后的健康成长。而这些障碍其实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感觉统合训练加以改善,帮助儿童过上正常的生活。本文就感觉统合训练对智障儿童的实效性影响以及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班就读学生与正常儿童的生理、心理都有较大的差别,他们在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远远地不及正常儿童,但他们又必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在心理上压力较大,有些还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特殊教育行业保护了那些特殊儿童的学习权利,特殊教育行业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学习成果,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国家的花朵,因此教育的支出不仅要涉及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涵盖特殊儿童的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行业教师的水平,让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这些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在心灵健康的情况下成长。  相似文献   

16.
问题儿童和问题行为是两个心理学上的术语。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这类儿童有一系列生理、心理症状,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的社会规范,在处理事情、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别。问题儿童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性格发展偏离或具有一定神经质表  相似文献   

17.
特殊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情绪行为问题。当特殊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出现时,遵守矫治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则,注意特殊儿童的情绪变化,了解特殊儿童情绪行为的心理特性,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情绪行为,分析特殊儿童情绪行为产生的过程,采取有效的对策帮助特殊儿童解决、克服一些情绪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与正常孩子一样有着特殊需要,只是身心发展与普通儿童比有较大差异。如何正确看待他们的特殊性,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需求,南湖小学把程度较轻的孩子融入正常的班级,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这样做不是为升级深造,而是为满足自身生活质量,能够与他人交流。他们有孤独  相似文献   

19.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内在活动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当代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充分地反映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密切结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也显示了作为基础理论学科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班就读和特殊学校是我国特殊儿童的两种主要教育安置形式。究竟哪种安置形式对特殊儿童最适合,以便特殊儿童在合适的教育安置形式下获得最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特殊儿童的不良情绪与学校适应这个视角展开讨论。本文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教育安置形式下智力落后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学校适应是否存在水平上的区别,各心理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