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泸沽湖畔的摩梭社会中,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并存,其社会形态正经历由母系制向父系制变迁的历史时期。舅权制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产物和遗留,以舅权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起着由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过渡的衔接作用,其变迁过程展现了一部活的家庭婚姻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到秦汉,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婚姻观念、男女两性关系三个方面。而引起变化的原因则主要是父系制社会取代母系制社会、适应父权制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保障及伦理规范的熏陶以及变革中所谓的“经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社会,家庭的延续和发展是人们生活的重心,人们处事往往以家庭为本位。这种文化因素的形成得益于父系制家庭的建立,血缘纽带的一直保存和延续,儒家的倡导及设计的孝道和家族制度被整合到统治秩序中,政府的制度设置强化了人们的家庭意识,社会的不流动和地方性限制在外在结构上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家庭的认同。人们的家庭生活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首,移孝为忠,注重家庭关系的维系,强调祖先崇拜,以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为人生任务。个人对家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极力维系家庭延续和兴旺,这成为人们的责任。但是责任是片面的,人们还希望全家和睦,安居乐业,甚至不惜自我牺牲。这种家庭本位观念是以中国文化为形式以农业社会为特征的,实质是个人意识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4.
“大跃进”运动的历史成因与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国内客观与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角度,论述“大跃进”运动的历史成因,认为在两个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左”倾“跃进”理论,导致了“大跃进”悲剧的上演,并延续三年之久。大跃进运动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在原始社会史研究中,父系家庭公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家庭公社普遍存在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种家庭公社“是一个由群婚中产生并以母权制为基础的家庭到现代世界的个体家庭的过渡阶段”。鄂伦春人完整的父系家庭公社发展阶段,是在十七世纪以前。但我们从解放以前鄂伦春人古老的社会组织的残余和渔  相似文献   

6.
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经典作家对史前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内部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认为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氏族已经完成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过渡,且处于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发展阶段;姜寨遗址是由五个父系家长制家庭公社组成的父系氏族聚落居址。其墓地发现的男子成人和儿童合葬墓是父亲和子女合葬墓;房址附近出土的零星墓葬的墓主身份是非自由人(奴隶);姜寨聚落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长制家庭公社,其以大、中型房屋为中心的凝聚式布局,体现了家长父权统治的贵族思想,一期聚落遗址应该视为父系氏族结构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及其两性关系变迁的汉字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杂婚制、群婚制、对偶婚制、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历史变迁.在对偶婚制向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过渡中,掠夺婚和买卖婚相继出现,而群婚制末期出现的媵婚习俗也为父权制一夫多妻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几千年漫长的婚姻制度变迁中,男女两性关系也从以女性为核心和主导逐渐演变为以男性独尊.这种婚姻制度和两性关系的变迁,在对汉字的文化考察中得以清晰地体现.  相似文献   

8.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研究中,国内女性主义研究从本土女性经验出发,强调农村女性主体性的策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判断皆可以在传统父权制社会条件下做出,而无法建构和描述社会变化后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以农村妇女在家庭人情中的行为和角色的变化,去认识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新变化和社会意义,认为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突出标志是打破传统父权制下以男性与中心建构起来的规则体系和意义确认系统,并自我制定行为的规则和确认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家庭结构,实际上就是家庭关系,是组成家庭的各个因素之间的稳定的相互关系,是家庭中不同成员的地位及其相互影响的模式.具体而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一,尊长卑幼.在家长与其他家庭成员(家属)的关系中,男性(父系)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家属则从属、依附于家长.  相似文献   

10.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奠定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此间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向父权制确立的过渡。建立在阶级等级基础上的性别(等级)制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从而妇女的生存状态和地位也随之改变,而且这种变化反映在妇女方面首先是从上层妇女表现出来的。由于商周二代在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庙祭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商周贵族妇女作为妻(妇)、母、女这三种不同的性别角色及在具体的制度结构中地位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文化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俄狄浦斯王》,认为作品蕴含了作者对父权制取代母权制这一重大社会转型时期伦理关系的深刻思考,并从法权观念、对英雄的双重解读和顺从于父系血缘三个方面为社会转型期间的生命个体提供了心理转换的基本原型。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在新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现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适应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女性生活实际地位变化为视角,着力分析受传统父权制影响下的女性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制度性变革的冲击下,她们在村民自治中参政意识由蒙昧到觉醒,参政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并且部分女性由此走上了政治舞台的这一积极转变,以及实际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传统思想、父权制价值体系仍然制约着妇女实际政治参与这一现象。旨在改变观念,进一步拓展村民自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小说<荆棘鸟>讲述的是克利里家族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家族传奇,读者在感受时代变迁中家族父权制由盛而衰的同时,也在整个家庭三代女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中感觉到家族的女性们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最终整个家族未来的延续转向唯一的后辈朱丝婷这个新兴女性身上.  相似文献   

15.
早期日耳曼家庭是包含父系亲属的家族和母系亲属的亲族的家庭联合体,是母权制逐步让位于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在经济方面它是围绕在战士中心的经济实体,在政治军事方面它是军事战斗和服军役的单位,在社会文化方面它是由婚姻契约形成的联盟。作为日耳曼社会的主要机体,早期日耳曼家庭是日耳曼习惯法最主要的法律渊源,体现在私法和公法两个领域,即日耳曼法的婚姻制度、遗产继承以及血亲复仇、赔偿金和辅助誓言制。  相似文献   

16.
在民主改革以前,云南省宁蒗县宜底主要的家庭形式是父系大家庭,但与母系大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处在一个从母系大家庭向父系大家庭过渡的漫长时期。体现在民主改革前后宜底的婚姻家庭形态,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各种原因,形成具有浓厚母系文化的父系大家庭。在父系大家庭的背后反映出男性与女性权利地位的冲突中,男性的权利地位的不断巩固,女性为曾经拥有的地位在最终的抵抗,形成宜底父系大家庭和谐而又充满矛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家庭观及其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家庭观,他们强调家庭生活的神圣和纯洁,强调妇女作为母亲和妻子的职责。资产阶级的家庭观与他们的妇女观密切相关,他们一方面将妇女誉为守卫道德的“家庭天使”,另一方面却认为她们天生是低劣的、缺乏理性的,需要男人的保护和管理。资产阶级的这种家庭观形成主要是因为工业化导致的家庭生产职能的丧失、社会竞争的加强以及父权制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丧服制度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行为规范,对家庭成员做了严格的角色定位、关系定位。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观察,《仪礼.丧服》经中所记载的丧服制度构建了一整套父权制宗法伦理观念下的家庭亲属等级身份制度,成为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载体。汉晋以来,儒家学者对丧服制度进行大量研究,试图利它来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构建稳定可控的家庭和家族秩序,以达到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唐代,随着家庭的规模和结构的基本定型,以父权制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家庭和家族制度逐渐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乡村社会的亲属制度是严格的父系制,体现在婚居模式上是严格的从夫居,从妻居的一向不多.户籍制度、获取资源的路径以及风俗习惯支撑着传统的婚居模式.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职业结构以及收入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为新的婚居模式创造了条件.本文通过对山东于庄城镇化过程中所引发的婚居模式的历时性考察,认为于庄的城镇化催生了新户型从妻居的婚居模式,但新型婚居模式的双方当事人面临着现实困惑,他们不能获得村民身份,并融入所在社区.  相似文献   

20.
1957年,农村出现了部分群众反对合作化,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满,甚至出现闹退社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推动下,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并且在农村开展了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次教育运动是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在农村进行的又一次政治运动,它对随后批判"反冒进"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为之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做了政治上的动员和实践上的预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