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新诗的汉语形式本体意识的确立,旨在汉语诗性智慧的开发,激活和拓展汉语表现的崭新空间,达到现代生命诗意的本真实现。联系优秀的诗歌文本,发掘汉诗的形音义一体的特点及独特表现力,新诗具有找回汉语诗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当代欧州华文诗歌主要指1949年后在欧洲定居或客居期间的中国人以现代汉语为工具所创作的新诗作品。这些诗歌的汉语诗性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挖掘汉字的审美表现力,展现汉字音形义的审美特质;二、化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注重拓展或颠覆古典意象的传统意蕴;三,以现代社会为基点,重新审视和表现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当代欧华诗歌汉语诗性建构的努力对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诗的语言建设——兼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新诗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新诗创作普遍存在着散化与口语化的误区,为此应注重新诗的语言建设。规范新诗的语言,注重新诗的“诗性要求”,使其新诗朝着“明朗的语言、象征向手法、中国的内涵”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竹节式结构特征指汉语字词序列的组接仿佛“竹节”排列,规定了汉语诗化的节奏和音韵。中国古典诗歌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以古代汉语单音节为主的竹节结构,形成了一套臻于严密的诗的“律令”。五四白话文运动以破坏这个诗性结构为代价促成了新诗的诞生,新诗近百年变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受以双音节为主的现代汉语竹节结构诗化特征制约的过程。寻找现代汉语竹节式结构与诗歌特征契合的规律,对新诗的发展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传统语文教学忽略汉语的诗意本质,忽视诗教传统,导致语文教学丧失诗意, 教学效率低下。“新诗进课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从精神层面看,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观照世界、把握现实、关注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汉语的真挚感情;从活动层面来认识,它有助于教师以新诗作为依托,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给阅读以诗性奠基,给作文以诗意享受,给学生以诗意润泽,增强语文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和新诗格律的"三原则"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扭转新诗散文化偏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闻一多的新诗语言源于当时的白话、口语但又经过了诗性规范,提升到了艺术的理想领域,他以自己的新诗创作实践为新诗语言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中学语文新诗课堂教学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尝试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解读能力;加强新诗朗读教学;重视新诗写作教学,开发学生"诗性"思维。新诗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有关新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必将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学界对百年新诗的反思,有很多直接针对汉语诗歌本源的发声。新诗既然仍用汉语写作,那么在汉语的本源上,新诗与古典如何一脉相承?更多地接受西方翻译诗歌影响——"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新诗,如何重新找回汉语的气质,或者实现二者间的有机融合?一些有志于此业的诗人和学者曾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沈奇先生曾指出:"汉语是汉语诗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对新诗格律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三种方式:一为坚持自由诗理论,即不要格律;一为试图通过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发现古今共同的规律,建立古今通用的理论;另外就是直接照搬西方诗歌的格律理论。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根本差别,即双音节与单音节的差别,最终促使现代汉语取代了古代汉语,新诗取代了古诗,使新诗固定的格律最终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朱恒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10
新诗在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没有能取得古典诗歌那样的成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新文学运动初期轻慢诗性肯定是重要原因。轻慢诗体,将诗与文、诗与(白)话等同,新诗文体一直受到合法性质疑;轻慢诗语,单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诗性,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及口语等同,抛弃语言传统,导致新诗语言浅白,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脱节;轻慢诗情,或以科学之真否定艺术之情,或缺少节制,走向滥情,致使诗歌矫饰空洞。  相似文献   

11.
季桂起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1):27-32,37
本文以《2 0 0 0年中国诗歌精选》为例 ,对当前中国诗歌的创作状况作了大致的概括 ,指出当前中国诗歌存在着六大现象 :一、主题思想的多元化和世俗化 ;二、抒情基调的极端个人化 ;三、诗意的过分哲理化 ;四、语言运用的随意化 ;五、诗歌形式的散文化和音乐的退化 ;六、诗情的“矮化”和“大诗”的隐退。这些现象显示了中国诗歌在艺术探索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2.
语言问题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而语言的不断变化又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诗歌的艺术风貌。一个民族诗歌语言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部运动。台湾诗歌语言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3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突出表现为诗歌语言风格的变化,即由“欧化”到“白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精神化到肉身化和科技化;其次表现为语言资源的开发,即“方言”(闽南语)入诗。  相似文献   

13.
胡适倡导白话诗,源于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就诗歌语言而言,胡适白话诗创作及理论主张与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诗歌等西方资源有着明显的关联。华兹华斯主张摈弃"诗意辞藻",胡适强调"务去烂调套语",二者都明确提出用日常用语写诗。胡适提倡"做诗如说话",华兹华斯则要求诗歌语言要"接近人们的语言"。胡适与华兹华斯关于诗歌语言的诗学理论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一方面可以印证胡适白话诗创作及诗歌理论与华兹华斯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我们深化对新文学与西方文学之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语诗人的诗歌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诗意的集中体现,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诗歌在英语中得到完美的再现呢?译诗不仅需要译出诗句的含义还需译出诗的意境,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需对诗味,也就是诗的意境有深层次的把握,然而翻译过程中难免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诗的原味受损,所以译者常采取各种策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诗意损失,通过翻译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诗名家之诗歌,探寻如何使汉语新诗之诗味损失在英语中得到补偿,使其在英语语言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15.
在诗词英译中,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以及汉语意合为主的语言特点,决定了原语中的许多暗含意是不需要也不应该明示的,诗词的魅力和艺术效果正体现于此。这些暗含意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弱势暗含”。本文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借助关联理论的“弱势暗含”,来探讨中国诗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诗歌以反叛朦胧诗的姿态登上中国诗坛。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诗歌观念下,新生代诗人采用能指回归、口语化、叙事化三种诗歌语言策略,来反叛朦胧诗所指扩大化、抒情化、技巧化、贵族气十足的诗歌语言。新生代诗人的反叛,客观上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并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语是声调语言,天生地作几近音乐,益于入乐。先秦诗乐相合的“歌诗”,唐代取名士诗句唱入歌曲的“声诗”,传承的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传统。千载唐音听粤腔,粤语素有唐宋音韵古遗。香港作曲家黄沾谱写的粤语歌曲《有谁知我此时情》,歌词是南宋女词人聂胜琼写的《鹧鸪天·寄别李生》,该歌曲以粤语的四声阴阳九调自然化成音乐旋律,实现了声腔与字调的高度和谐。古诗词谱曲应坚持和创新音乐配合汉字的四声及阴阳,乐化字词的声调为旋律,“依字行腔”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相对规范的诗形是诗的重要的文体标志,诗形建设是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新诗的形体建设道路曲折,百年间始终存在着诗形的自律与自由的极端对抗。在现代人的图像思维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和新诗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彩的网络时代,更应该加强以新诗的形体建设为重心的诗体建设,适度规范诗形。目前新诗界的“诗体重建”运动更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诗形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