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继“房奴族”“奔奔族”“蚁族”“零帕族”等族群风靡网络之后,如今又有一个新族群诞生于网络,并受到大家的热议,那就是“傍傍族”。请看:  相似文献   

2.
现今社会上出现了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害怕进入就业市场,依赖父母、寄宿于家庭中,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傍老族”。大学毕业生傍老现象的产生值得深思,这是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畸形现象,对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十分有害的。而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研究这类群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消除这一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群体,被人讥讽为“啃老族”或“傍老族”。其成员多为大学毕业、中学毕业生,或社会上的闲散人员。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上的填西北中部,是纳西族同胞聚居的地方。城内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5.
梁煜璋 《成才之路》2011,(4):92-I0021
所谓当代青年的“两难三误”问题,就是指当代青年就业难和升职难的两大困惑,以及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忧心忡忡、跃跃欲试、各显其能”,进而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唯学历、靠背景、傍傍族等三大误区的问题。这个问题对当代青年群体乃至社会风气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奔奔族"指的是生活于"三高"时代的,1975~1985年出生的一群人,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奔奔族"这类人的主要特点是为生存而奔波忙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奔奔族"这一词语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NEET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英国,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Training的缩写,意指在结束学校教育以后,那些不升学、不工作,也无接受职业培训意愿的、处于15至34岁年龄段的失业人群,后陆续被日本等国引用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迅速扩大的年轻人失业、无业和不就业现象。近年来被我国媒体称为“啃老族”或“傍老族”的出现正是NEET现象在我国的反映,是呈日益扩大化趋势的青年就业问题的一种表现。能否客观地解读这一现象,是寻求解决办法的关键。与“NEET现象”论者的理性和客观不同,“啃老族”或“傍老族”论内含了…  相似文献   

8.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东乡族民间歌舞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延伸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东乡族人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歌舞文化现象。本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东乡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中花儿,宴席曲,舞台歌舞为例对东乡族歌舞的遗存形式和社会功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复古逆风     
该项工程耗资巨大,劳民伤财,不但对国库资金造成严重浪费,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是一项不合时宜的浮夸工程。并认为一些地方傍风景、傍名胜、傍文化、傍遗存可以喧闹一阵子,但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实质意义。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许多遭遇雪灾的农民,还未走出艰难,还有很多的人有病没钱看,很多的孩子好读没钱上学。我看你们的倡议是一股复古逆风,是一个典型的劳民伤财的误国之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生态学和美学纬度下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存在论审美观。以生态美学主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为指导,对纳西族女性服饰从功能、色彩及演变上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展示纳西族女性服饰所传递的纳西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1.
炎帝族兴起后,一部分先民傍渭水向东移动,进入冀、鲁、豫交界地带,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部落的集团之一。黄帝族兴起后,沿黄河向东移动,也发展成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大部落集团。当时还有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地区的蛮族及东夷族。这几个集团的交流融合是华夏族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融合。炎黄、“苗蛮”、东夷三大集团除了和平共处外,还有激烈的兼并战争。这些集团之问的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整合。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来源不同,夏是黄帝后裔,商是东夷人,周则是西戎的一支羌人,均活动于中原地区,同时这里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到了战国时期,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族。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词,叫做“傍家”,初听也许会让人云里雾里。考证了几回,依山傍水的“傍”,人家的“家”大约是不会错了。何谓“傍家”呢? 两人世界,既不是阿爸阿妈,也不算“露水夫妻”;既不同于情妇情夫红杏出墙,也不同于异性朋友两小无猜,更与同性恋变态人不沾边。“傍家”就是  相似文献   

13.
先请看下面一组文章标题:1、就业压力催生“啃老”现象2、啃老族能够做得心安吗?3、城市啃老族:眼高手低拈轻怕重老大不小不自立4、啃老族:会成为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5、新失业族不找工作悠然“啃老”6、“啃老族”最终要“啃自己”7、“啃老族”啃伤父母心8、“啃老族”———一壶没开的水这些标题中都同时出现一个新名词──“啃老族”。那么什么是“啃老族”呢?“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  相似文献   

14.
谈“族”     
近年来,报刊、杂志、网络频频出现关于“族”的新造词语,其中很多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例如:打工族,走班族,闪婚族,拇指族(短信一族),嘻哈族,啃老族,等等。我们不仅知道它们的意思,很多人还是其中某一类的成员。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值得注意。本文将从语言学方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新兴的“族”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剧变,家族组织和国家政权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解体,宗法制度逐渐远离国家政权的结构和权力,沦为乡土社会各个家族都具备的社会形态。以宗族为单位聚居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乡土社会的宗族制度,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人与人的关系。宗祠与族田从精神上、物质上起到了聚拢族众的作用,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毕业生"傍老族"--一种教育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傍老族”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已经习得较丰富的知识、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大学毕业生,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此乃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畸形现象,对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十分有害的。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研究这类群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一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绝大多数国人的生活都有了质的改善,但弱势心理却在中国社会悄然蔓延。弱势心理加剧了社会阶层分裂和情绪摩擦,也动摇了一些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导致各个层面的“相对弱势者”过分迷信金钱、权力与身份壁垒的力量,继而“傍富”、“傍权”、追逐“铁饭碗”。消灭这种恶性循环,成为解决弱势群体全民化趋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民间文化中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是以民间文化为标本,以价值和核心为经线和纬线。具体从纳西族民间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三个方面分析,抓住"民间"和"生态"的角度和层次,来挖掘纳西族民间文化中深刻丰富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进一步为实现"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的理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关系,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条件就是社交主体拥有社会资源。在广州地区,中国公民与跨境迁移群体的族际交往正是以对方拥有资源的数量为依据。这反映出中国人的族际交往是以寻求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服饰不仅能为人类御寒、扮美,而且起着不同族群间以及同一族群内部不同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标识作用,具有社会契约作用和规范控制的社会功能,成为指示或约束人们行为的指号。在壮族传统社会里,服饰具有辨族别异的族徽功能,起着社会角色的标识作用,也是地位等级的象征,成为标识人的社会地位、角色、等级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