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于中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所采取的不同招生政策。应用尖顶突变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不够理想的状况,并根据尖顶突变的原理提出了相应的促使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和谐发展的措施设想。  相似文献   

2.
秘鲁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精英化、大众化、国际化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秘鲁进 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导致了科学教育基础薄弱、教育体制不健全、私人 教育投资不均衡等问题。面对新的教育国际化趋势,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回顾秘鲁高等教育近五百年 的发展历程,可以为中国的大学治理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错位问题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通过扩张低水平大学的数目和规模来实现的,我国则是通过扩张原有高水平大学的办学规模来实现的,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径选择错位。文章在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错位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错位发展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错位发展的政策选择措施。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战后初期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发展私立高校,于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文章对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经济背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马丁·特罗教授的大众化理论不仅提出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性描述,而且提出大众化的模式或“理想类型”来帮助我们理解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制度.美国和日本作为两个最先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国家,其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各具特色,被世界各国广泛讨论和借鉴.因此,立足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归纳出美日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经由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然而,人们在热衷谈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却对大众化进程中的精英高等教育关注不足,在重新认识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分析现状,认为要更好发展我国精英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应分层分类发展;适当控制研究型大学的规模;政府要加大对精英高等教育的投入;研究型大学应该享有更大的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自本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首先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他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在整个18至22岁年龄阶段的人口中,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到15%以下,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达到15%—50%为“大众化阶段”;超过50%为“普及化阶段”。故“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由阶段,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这一历史重任极不适应,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高等教育文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阶段  相似文献   

8.
《青海教育》2007,(7):93-93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自身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有关质量保障的研究迅速被提出,以质量保障为目的的教育评估广泛开展。但总体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和借鉴外国经验的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日本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发展政策来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在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同时形成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日本意识到大学个性的重要性以及留学生政策的独特作用,逐渐完善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素菊 《江苏高教》2005,(1):127-130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共同性课题。在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在高等教育领域“体验式就业”政策的实施及其意义的考察,探讨与就业问题相关联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课题,如培养目标的调整,产学合作领域的拓展,学生的职业指导等,提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希望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实行对口招生制度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一直将对口招生列为学校的培养任务之一,做好单招工作赢得了社会地位,同时对口招生制度也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杜杰  郭锋 《宜宾学院学报》2004,4(6):194-195
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化等新情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渗透性教育作为教育方式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新环境下对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影响深远、学生乐意接受等特殊功效。本文力求从渗透性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特性、基本原则、方法四个方面做一次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招生宣传工作侧重点的不同。高职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不仅是单方面对学校的宣传,同时也是对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政策的宣传,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不断扩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在中国的高校中一个新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何解决日益突显的结构矛盾,是摆在学生自己、学生家庭、高校、社会的现实难题。针对上述情况,国家、政府、社会、高校等都积极不断探索并完善相应的救助制度和政策,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从高校视野对贫困大学生救助模式进行研究,以完善中国高校对贫困大学生救助模式提出一些对策性看法。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增长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大规模扩招,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定量化研究结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经济发展、特定历史条件、政府决策、社会需求、教育理念、体制改革拉动、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等因素都对高等教育增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经济仍然是最基本、最持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民办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在经历了规模化扩招以后,民办高校正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唯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公办高校间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提高"育人"成效,提高教育质量,走科学发展之路,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每一所民办高校面前。  相似文献   

17.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在统一考试招生的体制内实施自主考核评价录取的招生改革,对于国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自主招生制度施行十余年来,随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数量的逐步增加,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度越来越高,其成效和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面对社会各界对于高校自主招生的疑虑,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自主招生担负着“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试点高校需要在考核评价机制上有进一步突破。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地区高校的招生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公平性。文章基于江西农业大学近10年(2009-2018)的招生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学校近70%的学生来自本省,影响学生就读地方院校的主要因素是居住地与学校所在地的距离,而非经济原因;女性就读生数量也在近年快速增加。结果说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教育公平问题近年来也有了改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透过大学扩招现象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和流动的变化,指出大学扩招为顺应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而这种增加是由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筛选的主要手段和上升流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而政府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诱因。  相似文献   

20.
Some researchers in China believe that the rural poor??s earlier disadvantaged education experiences stopped them to get into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my research, I find equal access to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relates with many issues, the gross enrollment rate disparity among provinces, the change of enrollment policies, the distributions of enrollment quotas, the urban/rural residence and disciplinary distribution all are the factors that put the rural poor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to access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in the race for creative minds, the leading research universities have forgotten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qu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