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X(的)”构式的构式义为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用“大”和“的”凸显“X”的语义特征,表达对某一事件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的主观评价。在构式演变上,“大X(的)”构式来源于“大+身份名词”,随后“大+时间词”的用法出现。“隐喻认知观”是“大”的意义由具体到抽象的动因,也是构式义由“大+身份名词”隐喻到“大+时间词”的动因。语境吸收是促使构式义凝固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夸克等认为中动结构“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理论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中动构式不是“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而是“主动形式表达状态意义”,但“隐含动作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整个X住”由常项“一整个”“住”和变项“X”两部分构成,受“一整个”的加持,能够表达比“X”程度更高的“X”,其构式意义可概括为:对某人、某事件或某结果表达“叹为观止”的极性评价。在语用上伴随着夸张化的表达,具有篇章功能、人际功能及主观评价功能。“一整个X住”在发展过程中泛化出了两种变体形式:“一整个X”“一整个+被+A+X住”,这两种形式目前仍在使用,其生命力和活力亟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流行构式“我可能V了假N”为研究对象,以搜集到的有效语料为基础,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该构式的类别、构式含义、语用特征以及形成和流行的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组成构式的构件类别与构式的常体和变体等方面分析该构式的类别;在意义方面,该构式表达的主要是反预期义;从语用来看,构式“我可能V了假N”用于交际中,都有区别于其他表达的独特功能,并体现表达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5.
林忠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2):127-129
生成语法将英语构式“NP+BE+NP”解释为“同义反复”;语用学从“量”准则的角度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是会话含义;文化语义学将其解释为该构式具有文化与语言个性,他们不一定在所有语言里具有同样的表达式,并企图用“语义元语言”来描写该构式。这些解释都没有关注该构式的意义特征,对产生构式意义的内在过程没有触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对该构式的语义、句法与功能特征做出统一的解读,它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非范畴化的结果,其内部机制为认知转喻,最后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了其在汉语的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6.
运用构式语法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口语中具有贬抑性否定意义的构式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解释具有理据性关联意义的构式群的演化发展过程和生成机制。以"爱XX"为例的构式通过动词的实例联接、隐喻扩展和子部分的继承性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以表达说话人或听话主观化否定评价意义或贬抑性感情色彩的构式群。"转喻"作为内部转化机制,贯穿于整个群的演化过程中。在转喻的作用下,一个构式从前一个构式的意义中"推导"出新的意义,并通过紧缩、剪切等手段实现形式上的创新,最终形成了新的构式。  相似文献   

7.
主观极量构式“再X不过”中,变量“X”以A(P)和V(P)为主,少量N(P)也可以进入构式。构式有其明显的语义特征,即评述性、极量性、高情态性等。“再X不过”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基于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说话人对某一认知主体具有的“X”所及程度的主观极量评判。构式有“再X1X2不过”、“再X也不过”、“再也X不过”等变体形式。构式的衍生机制主要有“不过”的语法化与语用推理。从适用语境看,“再X不过”构式主要用于现实语境和虚拟语境中,具有意外功能、评价功能等。  相似文献   

8.
“当+X+Vm+Y”是一种设疑类流行构式。该构式基于传统相遇类介词短语结构得以建构,内蕴形式固化和语义衍化机制。根据“Vm”所系论元的语义关系,整体构式语义大致分为冲突、混搭、巧合、穿越等几种类型。该流行构式的生成有其承继链接机制与修辞动因。基于构式变项的语义张力和表达潜势,该类构式用例被广泛地用作各类作品标题和条件性语篇信息组件。研究发现,修辞性“相遇类”已成为一种很有特点的语义范畴,其表达已形成一种较为复杂多样的流行构式群。  相似文献   

9.
构式"V+过+A的,可(但)+没+V+过+这么(那么)+A的"由常量与变量组合而成;该构式表达"A的程度达到了极点",构式义的形成不能由常量与变量的组合推知;组成构式的两个小句经常对举出现,一般不单说,表达了言者强烈的主观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0.
“管他的”表面上是肯定形式,实际上却作否定识解。它的位置分布灵活,语用上具有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体现在话轮组织、话题处理、凸显言者主观情态与交际互动方面。言者通过“管他的”施行否定言语行为,借助“否定”语力以消除受话人的某些顾虑或改变其某种想法、观点、状态等,从而实现交际意图。表达的是负面评价立场,具有加强言者否定语气,同时传递出言者不在乎、无所谓、不管等主观情态的作用。而言者使用“管他的”标示言者态度立场的同时,也在寻求对方的认同,具有劝说、劝慰功能,体现互动性。  相似文献   

11.
"比X还X"句是现代汉语比较句中的一种特殊建构,是常规构式"比X还Y"的派生构式。该句式被广泛运用于网络、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常用来表示一种"超X"的意义。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审视和考察这种语言现象,分析其句法功能和意义,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主语的某一特质。该构式对其中的"X"进行了压制,压制的作用使名词和动词等也能进入该构式,不断扩展和丰富该构式的表达形式,而对其识解涉及转喻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流行语“XX脑袋”,如“芋泥脑袋”“铅笔脑袋”等,与传统用法“榆木脑袋”“窝头脑袋”等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所差异,它表达的是人们对某事物的狂热喜爱。文章首先对其变量构件“XX”和常量构件“脑袋”进行分析,进而描写了该构式所包含的喜爱义、主观义、夸张义、中性义等构式语义,并对该构式所具有的语法功能、调侃、标题及广告营销等语用功能作了解释。文章还尝试对“XX脑袋”的演变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3.
构式“融X为一体”为兼语结构,虚化的文言动词“为”与“一体”组成的类固定短语“为一体”通常可以表示“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搭配对象可统分为单词型单项式、短语型单项式、语素型多项式、单词型多项式以及短语型多项式。该构式由“融为一体”受语义重心转移的影响发展而来,经历了固化的两个阶段,在经济原则、适用原则的推动下实现构式化,但在固化程度上略有不足。该构式的构式义为“融合进入构式的所有成分,使其发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应,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以实现某种效果”,可简称“融合义”。在语义表达上和“集X于一身”存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内外性质上的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构式理论,本文分别从构式及构式义、适切语境、构式的认知演变和话语功能的表达形式四个方面对构式"哪里A(了)"进行认知研究。"哪里A(了)"是一个带有反问或感叹语气的主观否定构式,由传统的空间认知词"哪里"和无标记的性质形容词"A"构成。构式整体是言者主观的评价性命题,适用于对某人、某物或某件事情的否定评价。其认知演变体现在方位词"哪里"由具体的空间认知向抽象的极性状态认知的发展。"委婉拒绝""申辩"和"讽刺"是该构式的主要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半A不A”表达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独特性;然后利用“传承整合观”分析了该构式的形成过程,“半A不A”结构可视为从“否定构式”、“半否定构式”、“状中构式”、“拷贝构式”经传承并整合后而产生出的新构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词汇化、话语主观性、话语标记等理论,认为评价构式"X不像话"具有表主观评价的语用功能,表达言者的立场和态度。"X不像话"主要包括四种句法形式:主谓式S_1表达非构式义;偏正式S_2趋向深层程度评价;紧缩式S_3的程度评价随条件变化而加深;述补式S_4有极致义,且具有强语境性;后两者皆表达构式义。且"不像话"在其词汇化过程中发展出话语标记的用法,表评议、感叹等,"X不像话"具有极强的话语主观性。  相似文献   

17.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回溯语﹙retronym ﹚指的是“用新称呼来指代旧概念”的语言现象。通过对其组构类型的重新分类,以及从“构式”的角度对其形式、意义和语用层面上作全局的解释发现:回溯语“定 + 中”的层级性结构属于构式上的“自主 依存”关系,回溯语“定 + 中”修饰语的选择机制属于构式上的“部分 整体”关系,回溯语“定 + 中”这一语符的使用乃是基于构式上的“语义 句法映射”关系而来。  相似文献   

20.
在构式语法中,构式被认为是语义和形式的结合体。和动词一样,构式也有其独立的语义,汉语中丰富的动词语料可以用来探究并验证这一观点,如动词“灌”。从CCL语料库检索到14557条与动词“灌”相关的语料,分析整合出动词“灌”的构式及其事件框架,基于此,结合构式语法尝试探究动词“灌”与其构式的关系。经分析,初步得出四种关系,即界定关系、因果关系、拓展关系以及方式说明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