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不同译者对原著的期待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有不同之,因此译文也会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本文试参考、比较《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一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以哲学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是当下译学研究突破传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藩篱而开辟的新视域,有相当的探索空间,而借哲学阐释学理论探析译者的阐释之旅,透视翻译的本质与特性,也颇具尝试性意义。文章认为译者阐释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但“努力再现原著”仍是译者阐释原著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性原则,这也是丰富和发展译语语言能力的绝好路径。而“再创造”翻译观混淆了创作与翻译的界限,模糊了译者主体能动性之度的把握,如果阐释者一味追逐创作而非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那么,翻译将进一步蜕变为一种既不像创造也不像翻译的畸形文类。因此,准确界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以哲学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是当下译学研究突破传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藩篱而开辟的新视域,有相当的探索空间,而借哲学阐释学理论探析译者的阐释之旅,透视翻译的本质与特性,也颇具尝试性意义.文章认为译者阐释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但"努力再现原著"仍是译者阐释原著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性原则,这也是丰富和发展译语语言能力的绝好路径.而"再创造"翻译观混淆了创作与翻译的界限,模糊了译者主体能动性之度的把握,如果阐释者一味追逐创作而非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那么,翻译将进一步蜕变为一种既不像创造也不像翻译的畸形文类.因此,准确界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行为的操控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操控着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著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但这种操控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行为的操控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操控着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对原著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但这种操控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7.
阐释学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以当代西方哲学诠释学的有关理论作为基础,探讨了译者主体性问题。从对哲学诠释学有关文本理解的本质和过程的深刻解读中可以看到,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比语内解释更为复杂的理解与解释过程。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面对原著,译者必须发挥自身的艺术才能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堪与原著相媲美的再创作,同时必须尽量忠实原著,自觉地用原著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8.
孙永庆:我在您的《书梦依旧》一文中读到:“一些不十分重要的外国作品在国内拥有众多读者,而一些真正的世界名著倒没引起广泛的兴趣,我觉得原因多半在译文上.”我们就从这个问题谈起吧. 潘小松:这个问题涉及汉语翻译文本的被接受程度,也涉及译者的文学表现力.通过母语接受外国文学,大抵会面临这个问题.有机会最好读原著.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是翻译中失去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译者的翻译目的直接影响到翻译文本的选材及翻译策略的运用.确立翻译目的又受制于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考察晚清的小说翻译高潮,可以摆脱原著中心论的束缚,为评价晚清外国小说的译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1.
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对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丈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下,译者更须重视与其他翻译主体即原著作者、原文文本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4.
Mona Baker将叙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之中,提出四种主要建构策略: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及人物事件再定位。以此为理论原点,可以探讨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是如何更改原著叙事以参与建构现实的,可以解读其"不忠"于原著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可以揭示科学翻译中存在信息的"不守恒",也可以看到译者会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渗入到译作中。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注重的多是原著与译著之间的文本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原著的语用意义,以及部分译著的文学和社会价值。个案结果显示: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其中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能帮助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原著的文化意义和语用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中的社会历史分析法能帮助翻译批评工作者更客观地发现译著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7.
张涵  姜诚 《英语广场》2021,(10):29-3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理解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背景,将原文本转化为目的语表达出来。中国古诗词翻译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讨论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诗词英译中兼顾作者、文本、译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翻译目的、文本偏向、指导理论、影响因素等的不同,学院翻译与商业翻译中的译者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学院翻译中译者主要承担翻译活动的绝对主体、文本的纯转述者和文字校对员三种角色,而在商业翻译中译者则转换为发起人/委托人的遵从者、基于受众的创造者和文本内外的协调员。译者如果能尽快了解商业翻译并及早适应这些角色转换,就有助于其成为优秀的专职商业译者。  相似文献   

19.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译论中的原著中心说使译者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译者的主体性作用一直被忽视。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交际行为,因而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此试图从关联译论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最后以商标翻译为例说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